每个人都想做自己。
但是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弄一个很酷的发型,张扬的纹身,说话直言不讳,做事特立独行,工作不爽就辞了职看世界那么简单。羡慕韩寒、小扎的人生,但退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恐怕连活下去都难,更不要说做自己。
真正负责任的做自己,应该是发乎于内而证之于外的事情,标准应该是自己和社会的双重满意。要实现这个标准,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支持,比如需要提升认知水平,分解可行动目标,收集充分反馈,也缺不了一些机遇和运气。
古典老师把做自己的过程分解为四个阶段,自我觉醒、自我认知、自我突破和自我创造。
深以为然。
自我觉醒:我们常常习焉不察的活在某个剧本里,有些是别人写好的,有些是自己臆想的,“应该考学什么专业”“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比谁谁强”,这些影响我们一生想法都有依据吗?是根据经验?还是偏见?它们适合我么?自我觉醒的标志就是看到自己过去坚信的事其实缺乏依据,而决心以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为基准,实事求是的审视自己。
自我认知:当你开始主动的寻找自我,不同视角下的证据就会越来越多,进入自我认知阶段,你会充分应用各种测评工具,霍兰德、麦肯锡优势测评、朋友同事的各种反馈,甚至星座血型八字,这个过程中,你对自己的认知维度越来越多元,知道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优势,知道喜欢的人怎么看你,讨厌的人怎么骂你....然后通常会得出一个结论,“我大概就是这样,有些东西我已经不想知道,也不在乎了”,你不再曾经那个少年了,你也不会看到每一个比你成功的人都羡慕了,你开始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而更专注于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
自我突破:一个人只有认了命,才有机会改命。你会思考现在这样的一个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会从哪一个点去改变自己,当你心无旁骛,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眼色,当你不再沉迷于关注圈里虚耗生命,开始执著于影响圈里的日拱一卒,专注的强大力量就开始显现。当你不再瞻前顾后,做到手上很忙但心如止水,突破慢慢就开始了。
自我创造:当突破越来越多,你曾经的一个个对标不再成为你的对标,那就会抛开对标和标准,你不再满足于填坑,而是想要自己挖一个新的坑,然后跳进去试试看,用自己的方式行事,创造标准。这就完成了自我创造。
我觉得,古典老师这样做人生成长阶段分解的科学依据应该可以追根溯源到著名的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下图)
这个理论解读了人的自我成长之路,简单来说,认知水平低,能力差的人因为不知道真正拥有此知识和技能的人的水准,所以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水准,从而盲目自大,当他开始自我觉醒,原有思维被打破,往往会崩溃跌入绝望之谷,然后开始重建知识体系,开始爬坡,在不断重构的过程中慢慢完善自己的新的认知。
几乎每个人都能达到愚昧之巅,但自我觉醒太难了,因为你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决定了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和自己层次差不多的人群当中,自我感觉良好,当没有了反馈,自我觉醒是很难的事。但如果有幸在年轻的时候跌入绝望之谷,几乎每个人都会重新自我认知,然后开始自我突破,这又是一个艰难的爬坡过程,绝大多数人停在了半坡,少数人完成自我突破,开始自我创造,成为大师。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在考入大学前,尤其是在初中高中6年,几乎唯一的生活就是刷题,而高考几乎唯一的用处就是让稀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公平点的依据,说白了就是努力十几年就为了拿到一把开锁的钥匙。之前十几年的努力的意义只在于区别一下谁可以拿到这把钥匙。努力的过程意义并不大,当然如果非要说比拼家庭实力,磨炼孩子的自制力之类,也对,但代价太大。考入大学的那一刻,那些学了一堆当时没怎么有用,将来也几乎完全用不上知识的天之骄子们会像井底之蛙一样到达愚昧之巅。井底比牢笼更可怕,困在牢笼里你至少还知道外面另有一个世界,想要突破牢笼,而井底只能看到一片天,就以为看遍了这世界,我接触过太多的大学生,没有努力上进的欲望,画大饼激励不了他们,大抵也是这个原因。我觉得这与我们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父辈的人生就停留在愚昧之巅这个阶段,工作之后留在小城市、小圈子、熟人社会,每天接触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没有压力,也不需要新知,所谓的学习也是直接快餐n手处理过的信息,很多人喜欢刷手机不愿看长文,喜欢直接看结果:你就直接告诉我对不对吧!你就直接告诉我该买还是该抛吧,你就直接说这个事该怎么办吧!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结论,不知道为什么,底层的条件一发生变化,后知后觉,然后在这个领域的精神世界崩塌,崩塌了也无所谓,可以立刻切换立场,也可以转场去关注别的热点,反正也不靠这个吃饭,信息的收集和思考对于别人是机遇和财富,对于他们只是谈资。他们最擅长关注和分析极端事件,比如富豪跳楼,官员被抓这些极低概率事件,并反复强化自己的认知——高处不胜寒啊,踏实平稳的过日子,随大流就好。他们似乎不愿接受一个事实:他们在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代表最大的流量,流量几乎是媒体唯一的盈利标准,媒体当然要迎合他们,所以他们误以为自己是主流,否则为什么媒体说的跟我想的都一样呢?媒体报道的跟我的认知都同步呢?然后继续以自己的思考和行事方式为荣,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对下一代施加强大的影响力。
所以我常常鼓励学生去大城市就业。并不只是因为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关键在于摆脱小城市圈子文化的诅咒,知名自媒体大号粥佐罗有篇10w+《如果你是一个怪物,一线城市允许你做自己》节选:
大学毕业不考研,你就是怪物
30岁不结婚,你就是怪物
结婚不生孩子,你就是怪物
夏天穿个超短裙,你就是怪物
花俩月工资纹个花臂,你就是怪物
有钱竟然不买房,你就是怪物
...做自己,在小城市里,可不就是个怪物吗?
说实话,小城市怪物真不多,为什么?因为小地方不允许怪物存在,你若是个怪物,人人都要挽救你,教育你,为了你好,把你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一个人教育你还好,你扛得住10个人,100个人么...
所以,如果你是个怪物,来大城市吧,这里没有太多的七大姑八姨的剪不断理还乱,这里的人都是从小城市赶来拼未来,奔前程的,大家都很忙,没时间拯救你,你唯一需要对抗的就是自己,别让任何别人,糟蹋了你的人生。
所以你看,能不能有勇气自我觉醒,跳下绝望之谷,其实是做自己人生主人的第一道坎。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有一句管理金句:“有担当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到绝望之谷,至于他能否爬上开悟之坡,就看各人造化了。”
而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也应该是把那些刚刚考入大学,身处愚昧之巅的天之骄子推下绝望之谷,然后尽可能的在爬坡路上推他们一把,至于能否爬上开悟之坡,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每一个在开悟之坡攀爬的人,应该都具备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主观动力,那些没有勇气改变自我的人,也不会选择跳下深谷,毕竟在愚昧之巅无知但自信的活着,远远好过绝望之谷的苟且和卑微。但是在自我突破,攀爬开悟之坡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所有人都绕不开的劲敌——拖延症:一个既定任务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直到deadline前夜,不得不开始处理,草草收尾,全过程焦虑情绪同行;从大一就开始准备学英语,先查怎么学效率高,再查别人的经验,再查好用的app,口碑好的课程,纠结应该先从单词入手,还是先从阅读开始;课程报了好几门,资料打印了一堆,花了大量的时间绕圈圈做准备,就是无法脚踏实地的开始持续学习...
每个人都有拖延症。《拖延心理学》告诉我们,表面上拖延症是个时间管理问题,但其实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关乎于人的自尊水平,是一个个体与自身能否和谐相处的复杂心理问题。
低自尊的人不相信自己能把事情做成,过度的高自尊又因为追求完美主义,害怕听到异见,所以也会把事情一拖再拖,所以高自尊低自尊都不好,我们需要恰如其分的自尊。最近,从抖音上学到一个小方法,如果拖延症犯了,就赶紧去做家务,扫地刷碗收拾屋子照着菜谱做饭什么都行,可以快速提升自尊水平,能为下一步切换到复杂和创造性工作注入一点动力,亲测有效。当然,这种小把戏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要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建议听一听樊登老师解读的《恰如其分的自尊》,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能解决思想本质问题,那么之后一切的问题都只是解决效率的问题,几乎所有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论也基本都是围绕“提高专注力”展开的,近年来风靡一时的断舍离思想,也不是让人无欲无求,而是要通过整理,丢弃的过程,发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从而专注极致。
最后分享一个老故事:巴菲特的司机问他,我每天都在学习,但是我很迷茫,我的未来会通向哪里。巴菲特让他写下自己想达成的25个人生目标,再把这25个目标分为5个最重要的,和20个比较重要的,然后告诉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永远不要去碰那20个比较重要的目标,不要花一点时间精力给他们。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