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可以让世家大族,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家族百年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族,从曾国藩开始,近200年来,绵延至第八代孙,子孙后代中出了有名望的人才共240余人,而且是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曾氏后人中,有近两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所以说,曾氏家族现在显然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
好的家风,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性格。
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
那么什么才算是好的家风呢?
01
立志
曾国藩认为,立志是成人成事的根本,志是生命之帅,人生之航标。“士人第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曾国藩《家书》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他人?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苟自己不立志,虽则日与尧舜禹汤同往,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子我哉!”
人如果能自己立志,则做圣贤,做豪杰,有什么事不能做到的呢?还何必要借助别人的力量呢?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样的人,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读,除了孔孟的东西什么都不学,自然无人可以阻止你成为那样的人。若自己不立志,则即使你天天在尧舜禹的身边,也只能他们是他们,你是你,与你也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决定你成就高低的,就看你是否“志存高远”了。
02
立得
千年来,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多部,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历史表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颜氏家训》亦倡立志教育:“修身齐家,为学治世”。
朱熹《家训》曰:“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司马光《训俭示康》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给司马康的诫子训,说明“俭”和“侈”的必然性,“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诸葛亮《诫子书》亦崇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司马光《温公家范》亦重德:“贤者居世,以德自显”。
好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
在工作中,好的品德是事业上升的基石,
在交友中,好的品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修养,
在生活中,好的品德是家庭美满幸福的来源,
在教育孩子方面,好的品德是言传身教的标配,
03
读书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钱锺书的父亲,国学大师钱基博,是清华有名的国文教授。
他偏爱古书,平时总会看书抄书,并在摘录上写下自己的看法。他对儿子的管教极为严格,钱锺书15岁时,因为读书不用功挨过打。
钱锺书读书时,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外,还读古文名著。
这位被“打”出来的“博学鸿儒”,秉承了父亲治学严谨的品格,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惜时如金,淡泊名利。
钱锺书读大学期间,父亲写信告诫他“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他希望钱锺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钱锺书做到了,即使在战乱期间,他也没停止工作和写作。他毕生致力于文学研究,将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了世界。
父亲的教导,钱锺书铭记于心,并以实际行动传承给女儿钱瑗。
钱瑗与父亲钱锺书一样,淡泊名利,从来不参与游山逛水的活动。
她任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期间,常常被其他师范学校邀请去开会或者讲学,每每会议结束,她要不马上回到学校,要不就在旅馆里看书备课,很少与大家一起玩。
晚期身体不适,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钱瑗却仍手不释卷,勤于思考。
对知识的追求,让钱家几代人都活得简单而卓越。
一个家庭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会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作家莫言,出身于高密东北乡,长辈都是淳朴的农民。
祖母好讲故事,每天晚上,为了哄儿孙们,会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来自民间的传说,这为日后莫言写作打下了基础。
幼年的莫言,坐在祖母旁边听她讲故事,得到不少知识,立志“做一个小说家”。
莫言后来成为一代文学大家,和早年的家庭熏陶息息相关。
结束语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里最好的风水。
良好的家风,是以身作则,勉励自己的工具。
良好的家风,是留给孩子最好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