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藏了许久的电影,以至于当我终于想起来看时主演之一已经因病去世。
你可能会因为都暻秀来看这部电影,当然,也可能和我一样,在多次单曲循环主题曲《呐喊》后,想要去了解下电影本身。到底是讲了怎样一个让人丧而不发、郁结在心的故事,连歌曲中都渗着压抑。
偏偏这首歌一直留到片尾才终于响起,忽然恍然大悟,原来有一种共鸣是不需要BGM渲染的。
比起港台地区对片名的意译,我更喜欢电影的直译名:《购物车》(香港:《逆权师奶》,台湾:《失业女王联盟》)。虽然,电影的确讲了一群大婶的逆袭,但太过直白的译名,反而少了些深意。毕竟,购物车在全片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超市卖场的故事,一群面临解雇的临时工大婶,为了自己的权益而与公司(超市卖场)展开了不懈抗争。故事听上去挺简单,一句话便可概括,但想要讲好并不容易。越是简单的故事架构,就越讲究表现手法。就本片而言,想要引人入胜总不可能只靠“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几个字便草草敷衍了观众,于是导演为它配了一群并不简单的主角。
在这群将要被解雇的人中,有《蔷花,红莲》中饰演阴险狠毒继母的廉晶雅,有《捉迷藏》中为了占据别人房子而杀人的“疯女人”文晶熙,有《拥抱太阳的月亮》中的大王大妃扮演者、已故演员金英爱,还有凭借《韩公主》在韩国国内获得多个最佳女主角奖的千禹熙(没错,也是《哭声》里的女鬼)。
你得承认,好演员总会让你在看片暂时忘记ta扮演过的其他角色,此刻,演员即是眼前这个角色本身。
在电影里,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临时工,没有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弃之如敝履。她们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她们大多既要当好辛勤的员工,又要承担母亲的职责。她们天真地信着公司会让她们转正的童话,做着社会底层的工作,拿着极其微薄的工资。为了能转正而加班,就算明知没有加班费;为了能保住饭碗,甚至被迫向顾客下跪。
而在公司眼中,她们只是一群没文化、没能力、空有一把年纪的大婶,她们就像壁虎的尾巴,随时可以被断掉,因为总会有新的尾巴长出来。换句话说,当公司为了利益而需要有人作出牺牲时,她们便是首当其冲的那一拨。
当解雇公告被贴出来后,这群生活在公司底层、社会底层的临时工们,决定奋起反抗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在她们躲过了公司从无视到接受谈判、从威逼利诱到动用记者警察后,终究还是在公司雇来的打手介入后被迫暂时解散。从体力上他们耗不起,在精神上和金钱上更加拖不起。家里等着用钱,孩子需要照顾,每一次反抗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而这样的罢工不仅受到来自公司的打压,也不被他人理解。顾客们觉得她们造成了生活的不便,记者们觉得她们违法了社会秩序,家人觉得她们不够关心自己。罢工示威带给他们的只有身心俱疲。
罢工的间歇,这些临时工大婶们笑着在黑暗中自娱自乐,转而灯光亮起,卖场里变得亮堂起来,但这光明从来不属于她们。接踵而来的警察和记者,将防暴盾牌和相机镜头对准了这群无助的人,将她们视为刁民无赖。
导演用独特的拍摄视角展现了一群超市临时工所处的弱势地位。一开场的广角俯拍,偌大的超市中人来人往,忙碌其中身穿蓝白制服的工作人员显得如此渺小。
忽而又转至仰拍角度,穿过扫码机的缝隙便可窥见几个主角对待客人和工作的不同态度,人物性格一目了然。狭窄压抑的视角,那一方小小的柜台,便是他们的岗位和社会地位所在。
简单的故事,在导演的镜头下变得不简单,每一个都是鲜活的小人物。
电影中有个很巧妙的设定,女主的儿子(对,就是D.O.)为了赚钱偷偷出去打工,竟然也去做了收银员,并且遭到老板的克扣工资和殴打。对比女主当初被选为工会代表去谈判时的胆小紧张、讲话都结巴,此时的女主已练就一副义正辞严的气魄。生活给了她最现实的磨砺,也给了她缓和母子关系的暖心转机。
下起雾的早晨,迷茫一片,看不清前路。巧妙的镜头语言,胜过一切台词。
抗议的路道阻且长,这一声来自底层的呐喊,究竟有多少人能听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