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地气
以往同类型的剧,那些剧里的人物跟在神坛上一样,或者说,像极了课堂上某位老师的照本宣科,不过换成了视频的形式。
觉醒年代里的人物却是不同。
这群以90、00后为主的人,在寻找国之出路时,有少年气盛的一腔孤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气势,他们攥紧拳头愤懑,亦或以笔杆子当武器,书尽世道不公。
我们在延年乔年和父亲的点滴相处中,找到了自身叛逆的影子;在那群喊着“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的青年身上,也似乎看到了当代青年的意气风发。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这是词条对五四运动的释义,简单的一句话,却囊括了一代人的热血,一个时代的波澜起伏。
看完《觉醒年代》之后,会想起一夜白头的郭心刚,用热血写下的“还我青岛”,还有满屏的弹幕飘过“青岛回来了”,李大钊先生站在火车头的号召,又或者是课堂上的一场争论……
剧里的课堂可太真实了,和老师抬杠,吹口哨,拍桌子,就像是如今课堂上的“活跃分子”会做的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二、生动
教科书里的人物,仿佛都活了。
陈独秀何许人也?晚清秀才,新民主革命斗士,《新青年》创刊人,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建党人。
剧中的陈独秀,家国难两全,是延年乔年口中的“封建大家长”,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不破不立,从旧社会到新社会,旧文化到新文化,当时的中国需要这么一个人,引导大家撞破几千年封建帝制的铁笼子,然后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才有了如今的国。
鲁迅何许人也?凡是鲁迅的文章,必有那么几段是课本上的必背篇目,晦涩拗口又难懂。
这样一个爱不起来的人,拿着一块写着“不干了”的板子去教育局请辞时,真是令人直呼“爱了爱了”,可爱死了!
熬夜写稿的鲁迅,讲台上的鲁迅,被陈独秀花式催稿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见一斑。
三、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爱国,也是随着国之日益富强而增长的文化自信。
《觉醒年代》以寻救国之路为线索,以新文化运动与建党方面为背景,爱国情怀方面自是毋庸置疑。
说说文化吧。
辜鸿铭在《论中国人的精神》中提到,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温良”,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者真正人类智慧的温良”。
他又说到“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蔡元培先生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雪中的相视一笑最是动容。
陈独秀从北大请辞,“保皇党”黄侃、辜鸿铭拱手相送,你看,这就是意见不同、立场不同,但仍然彼此尊重。
又或者是师生路上相遇时驻足的鞠躬问好,让人直呼氛围简直太好了,心驰向往。
这是文化中“礼”的部分。
其次,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宣传片,《觉醒年代》中出现的文章皆是经典,《自觉心与爱国心》、《青春》、《体育之研究》……
其中出现的人物,搜索出来都是一等一的大人物,比如邵飘萍,邓中夏,傅斯年……
这部分搜索所得,堪称《觉醒年代》的隐藏彩蛋和意外收获,不由得心生敬仰,文化自信又多了几分。
四、还原度高
场景、服化道真实,没有把观众当傻子!
比如黄沙漫天的北京,贩梨膏糖的蓑翁,走街串巷的说书人,又或者是旧年灯火里同唱的乐亭大鼓……那是那个时代独有记号,皆有所考究!
再加上演员的服装、化妆都很贴合时代人物背景,跟教科书里走出来似的,你会相信,这就是那个人,那个时代,这个故事就是真实的。
总的来说,说是近几年最好的一部剧,也毫不为过,满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