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句话,机械性的工作者和死记硬背的学习者迟早被社会淘汰。
其实最近我对于教学的反思,感觉要追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对小概念太过于精耕细作,帮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帮学生标注重难点,简单重复记忆。。。。老师,包揽一切,学生习惯于被投喂,慢慢在丧失思考的能力。学生一直在上学,而没有真正在学习。因为我们的不放心,课堂填的太满,没察觉,这才是最笨的方式。留给学生时间自学,思考,构建框架体系,可能这样的慢才是真正的快。这从从我上星期的学摩托车经历得以验证。
周末我去学摩托车科二科三,经历了三个教练。第一个是女的,讲解的很随意,虽然她积极鼓励人,但是直接是云里雾里的。第二个是稍微年轻教练,他有完整的体系。再说一些细节问题也讲的非常好。所以简单的操作像过单边桥,直接对点,一下下就学会。但是像绕桩和半坡定点起步,分解动作太多,我好像听懂了,又好像完全不明白如何操作。讲的时候明白,一会儿就忘了。第三个教练强调感觉,简明扼要,但是其实操作起来不那么容易。
晚上我及时做了复盘,利用思维导图和我的记性习惯,重新疏理了科二科三的流程,发现他们简化的和我需要强化的内容差异也是蛮大的,我还针对我的问题把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标注,并加深印象。第二天练的时候就感觉特别顺畅。而且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训练科三练了五遍就完全感觉没啥问题。科二就结合教练的讲解,在绕桩的时候不仅凭借感觉,还在确定自己的参照线,并加以验证,增强确定性。在坡起的时候,教练二让我们先放离合,放完再放脚刹。我在练习的过程之中,感觉每次我的车都直接往前冲,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我的离合放太快了?当多次验证之后,发现问题好像不在这。最后针对我的问题,我去问教练,教练三教我正确的方式:放一半离合等车抖动,放脚刹,到坡顶的时候再完全放离合。练了三四次之后,教练说我没啥问题了。教练三告诉我,这是正确方式,可以让我去用。我问明,就算是先直接放离合,再放脚刹,虽然冲出去,但是也不扣分。综合之下,我的目标是过科二,为了防止后溜、熄火等情况,我果断采用教练二的方式。
在学摩托的过程之中,当我科二练到15次的时候,后面的练习,我感觉是过度练习,在浪费我的时间。当然,这次也给我了关于教学的很多思考:我们的学生被填的太满了。白天满堂灌,晚上满满当当的作业考试化时间,每周就只有三四个半个小时的自习。而学习恰恰是在静下来,慢下来的思考过程中形成的。
关于抄笔记,我们文综三科都有很多笔记,学生总是在忙于记笔记。这真是无脑又低效。今天跟历史老师交流了一下抄笔记情况。他说还是要抄的,不然学生感觉没学一样。而且课后没有笔记就什么都不会了。还是抄着让人感觉踏实一些。我发表了一下我的看法,但是我突然发现我根本就无力改变别人的想法和做法。
接下来的路就让我慢慢的探索吧。一想到还有20多年才退休,要让学生简单重复去记忆知识点,想想都觉得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