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这周退役了,我不是铁粉儿,但是即便如此,这个名字也陪伴我从小学,到2016年的现在。退役那天最后一场球,好多人都是一边哭,一边看完的,朋友圈也是被科比圈地。的确,他是伟大且值得尊敬的球星,值得享有万千球迷的疯狂追忆和不舍道别。
科比走了,一个青春时代就过去了。NBA里面还有我能叫出来,且能对应上面孔的球星已经不超过5个了。 在一张宣传海报里有这样一句话:There is only one success in the world, is to be ale to use their "Like" to spend your life in the way
想想当时公牛VS爵士的时代,对飞人乔丹的崇拜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那个时候我的世界是多彩的,虽然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打电话还要用公用电话亭,5毛钱一分钟,可是写写作业、和小伙伴们疯跑追赶一阵子,吃吃老妈做的不是特别可口却已经熟悉入骨的饭菜,感觉依然很美好……毕竟十几岁的生活元素只有这些,那是一段美好,但是却不曾有太多记忆的日子。
后来,我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元素充斥,可能是因为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时代、后来又有了互联网+,工业4.0各种升级版本的用语,我们每个人都像生活在一个独立的透明方格中,我能看到无限大的世界,能看到无限精彩的他和她,不过也开始越来越多的感觉到,看得到,却不一定能触碰得到;想得到,却不一定能拥有得到。
问一个问题,你觉得你是什么时候长大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找不到答案的,不知道哪个事件、哪段故事、哪个人能让我觉得我可以独立的来操控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我似乎是耗费了很久的时间来挣脱一种“传统概念”对我思维的束缚。借用一个朋友自己给自己的评价:我觉得我最大的缺点就是“太乖了”。长久以来,看似在自由且负责的工整书写着自己的成长,但是想想看,似乎小时候的成长缺了一节课,缺了一节叫“认知自我”的课,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伴随着的是一些“浮华”的条框对我们的绑架。 学习,真的只是为了考试,可能连考什么学校都没有太多的顾及,会认为考好了自然选择就多了;工作,真的在选择是时候是为了工资、名声,可能对自己能不能做到,适不适合自己做听之任之,进了名企再说;生活,真的只是为了“演戏”,谨慎的在领导同事面前“低调”,又虚伪的在朋友面前炫耀着光鲜的外表;爱情,真的是为了…… 哦,我还没权利说,单身。
以前总觉得欧美的人是过度的“潇洒”,在羡慕的同时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自己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不只一次的将自己价值观的天平调拨到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概念里,他们太独立、太自主、大多时候是crazy的,可是偶尔还是会内心默默的说:欧美真洋气。有时候这些小心思不是“崇洋媚外”,而只是向往一种生活的可能,仅此而已。
似乎习惯了只在有一个选项下的生活才能有目标的前行,就像学生时代的考试,别无选择所以过的反而是“理想国”;但更多的时候,似乎只是习惯了观望,习惯了站在别人的光环下分享一点点的光彩,所以总会有些人在谈话中说一些“我有一个朋友……”,当然这个朋友必然是牛逼的;他(她)就像小时候的“别人家的小孩”。而“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似乎很难讲。更可悲的是,好多情况下我们真的不知道想要生活成什么样子,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包括我在内,我现在也说不清楚。
我上次参加一个国内的活动,被扣上一个很大的帽子——“建功立业”,要分享我海外工作的经历,我一般喜欢讲见闻,可是被组织方要求要挂靠在从国外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为新时代的崛起而奋斗的主题!我试着写了写,不够惨,不够壮烈,不够事迹,总也达不到要求。我想了想,曾经我也是“命题作文”“主题演讲”的高手,不过回过头来思量一下,这种“高手”,其实也是我从来没有主宰自己的生活之道。也许在别人眼里,很多人都有令人羡慕、称道的一面,但是我相信的是,总有一个小火苗在内心里忽闪着一束光,能点亮更真实的自我的光。果然,我的故事没多少人感冒,我没多开心,也没多失望。
所以,我真不知道,我是活的格局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前段时间做一个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的测试,性格测试中很多关于“自我表现”“自我成就”的选项,我都选择的是“不愿提及”。也不清楚是老了不愿意折腾了,还是真的“风轻云淡”了。也许云仔说的是对的:她说如果她要给学弟学妹们做大学生活的建议,就说,一定不要听老牛的! 我的方式的确古怪且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几个小时前和一个泰国的小朋友聊天,之所以说她小,是因为她还在读书。她说现在在澳大利亚正在“饥寒交迫“的读环境工程。她的日子过的挺传奇,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到处去参加游学的活动,去了马来、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新西兰做各种交换,而且她成绩好,所以基本都是全公费”游学“。一边玩,一边学习,学科也是从化学、生态环境、管理、到目前的环境工程。她说她是不婚主义者,她享受这种在不同环境下学习的乐趣。所以她这么做。当然和我最大的互动就是分享近期发现了什么美食。
而今天在东京办公室听闻一个日本员工因为个人的安排要离开公司了,走之前他告诉一个秘密,就是他在公司楼下认购了1平方米的土地。之前总纳闷为什么他桌子上总有和楼下花坛一样的鲜花,照常理,日本人不可能做出这种每天去楼下折枝花的出格举动,更何况他已经差不多50岁了。他说,他可以在工作闲暇去楼下照看他的那一平米土地上的生命,浇浇水,疏疏土。我会突然觉得这样一个严谨的工程师,难得有一份这样的生活情趣。而因为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你会发现一个冷冰冰的人原来也是有温度的。
而身边的小伙伴也是一个个都开始了新的征程:A君离职就为了去美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安心准备着GRE;B君为了自己内心的电影梦,工作4年,要从头再来,打算去考电影学学院的导演;C君看着深圳买不起的房子,与其忧虑,不如快活,依然在租房的低成本中享受着月光的高质量生活;D君在忙碌的工作中,依然经营着自己的公众号,她参与的活动总是那么非主流却有趣;听闻E君也离职了国际名企,去欧洲读了奢侈品管理,S君也是“奇葩”,在劝我不要离职的情况下,自己迅速放下了百万年薪,转到另外一个平台,重新开始……
不管别人的故事也好,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亲身经历也罢。我发现,真正出彩的人,是那些知道眼下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要敢于去放弃,敢于去做的人。并不是因为放弃一件事情、重新选择而变得伟大,而是因为自己主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能调整自己人生的方向而变得“真实”。回想十几年前自己刚知道NBA时的冲动,想想那个时候单纯的生活元素下所支撑的精彩人生,如今我们嘈杂的世界中应该多留一些宁静给自我,多留一些自我给生活,多留一些生活给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我打心眼里向我身边的这些小伙伴们致敬!
所以,我还是愿意做一个有趣和热爱生活的人,我还是会以别人眼中认为的“不着调”“不成熟”为荣,我还是会在自己走路的时候会脑子里蹦出应景的歌曲旋律,还是会带一副耳机、一台相机、不多的零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享受属于我的生活,我还是会以这样不痛不痒的流水账来记录我的所感所想;我还是会给有趣的人手写一些东西赠予当作礼物,还是会买一本书,可能要读上半年才能读完……
我不是科比,我没有万众瞩目的光环。但是我坚信这句话是对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我们都应该活成我们想要好成为的样子,不是吗?至少,我们应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