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在我心里,却是一个值得永远记忆的时刻。
2017年8月23日我送丈夫曹龙勤老师赴新疆支教,2018年8月23日,我跟随丈夫一起援疆支边。好多亲朋好友不理解,问我,你俩这是为啥呀?一个人去还不行,还要两个人一起去?
我也在想,我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奔赴千里之外去援疆,到底为了啥?
当有一天一个叫做“教育情怀”的词语映入眼帘,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深埋于心的教育情怀促使我们到新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教育情怀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持久而热烈的感情,这种感情源自对教育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
30年前初中毕业风华正茂时,我们俩在志愿书上写下“豫西师范”的时候,教育情怀已初现端倪。27年来,三尺讲台上的历练,让教育情怀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
2017年9月30日,当我第一次以家属的身份去新疆探亲的时候,看到汽车在茫茫戈壁滩行进,似乎没有尽头,天山离我们越来越近,山顶的皑皑白雪发出冷冷的光……那时候,我在想,为啥要让他一个人在这里吃苦,我要陪着他一起吃苦。从此,陪他一起援疆的想法就在心里扎了根。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我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和丈夫一起援疆。牵手23年,我觉得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他一起去援疆!
当我们被大西北的气候折磨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时候;当婆婆生病住院,我们打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哽咽声的时候;每逢佳节亲朋好友团聚的时候……我在想,我们千里援疆值得吗?当我进到校园听到到孩子们扬起一张张笑脸,甜甜地问候“老师好”的时候;当我进到教室听到民族孩子说,我的国语水平不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照的时候;当学校的民族老师真诚地向我请教“姥姥”这个词的含义的时候,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够了,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我想,这就是我们选择援疆的全部原因!也是教育情怀在驱使。
开学第一节课,我认识的第一个学生就是艾力克木,这是一个维族男孩,之前一直上的是维语班,2017年3月才开始在国语班上课。他国语基础不好,第一次他交上来的作业我根本认不出来,我索性让他每天就抄一段课文。后来每天上课前他都会把他的作业递给我,他的字越来越漂亮,我知道他在等待我的夸奖!就在这样的不断鼓励下,他上课也能回答问题了,学习态度越来越积极,精神状态越来越阳光!有一天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理想,艾力克木说,我的理想是考上河南的大学。我问他为啥要考河南的大学,他说,要到河南去看郭老师!这句话如闪电般击中了我的内心,让我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在三门峡,我是一个普通教师,在新疆,我就是河南教师。所以我必须以最高的标准,最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多做少说,争取树立河南援疆教师的良好形象。
开学初杨立彬在文章中写道:金秋九月,阳光正好,微风吹起你的衣摆,就这样我们在八一班相遇了。我们刚好上八年级,刚好分在八一班,而你刚好教八一班,你说我们的遇见是最美的遇见……后来才知道,杨立彬的姐姐杨丽华上学年是曹老师的学生,而今年,曹老师又教他们的小弟杨立鑫。也就是说我们夫妻两个在两年内教他们姐弟三个。
受这个故事启发,三门峡市委组织部拍摄我们夫妻援疆的专题片就叫《遇见》,为了拍好这部片子,三门峡市委组织部联合市教育局,历时三个多月。后来这部片子在省委组织部电教片展播中获纪录片二等奖。
期中考试过后,杨立鑫数学100分,杨立彬语文99分,当我把两个孩子的成绩告诉家长的时候,透过手机屏幕我已经看到了家长的微笑。我们经常到他们家中家访,经常找三个孩子谈心,现在,我们都已经是好朋友了。特别是杨立彬,她的文章写得比我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想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骄傲!
2018年9月7日,我们敬爱的刘南昌书记到柳树泉农场学校看望援疆教师,他说,援疆教师是文化的使者、教书育人的使者、团结的使者,刘书记的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奉献边疆的信心和决心。
选择了教育援疆,就选择了一种教育情怀、一种对新疆孩子大爱无边的情怀。因为有了这一份情怀,离家的孤寂、环境的陌生、工作的劳累、生活的沉闷,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多了这一份情怀,我的援疆生活变得生动起来。我用心享受着教育,享受着语文课堂,享受着与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享受着孩子们进步的结果……
一年内,我们带领孩子们学习《弟子规》《三字经》,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弟子规》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本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性的传统文化读本。我们组织三门峡和新疆的孩子们进行书信交流,为两地学子搭建了一座传递友谊和文化的桥梁。我们开展各种讲座,让三门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新疆落地生根。
以前不爱学习的西热扎提变得爱学习了,以前不爱说话海建萍变得开朗了,以前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的热铺开提也敢举手了,还有会唱课文的马阑、长袜子皮皮般的杨晓燕、在马路上背课文的陈路阳、有温度的女孩向雅倩、名副其实的张优秀……一个个名字,一张张笑脸,他们似乎就在眼前,不,他们永远在我心里。赵磊说,我会把我和郭老师的故事讲给我的孩子们听;杨立梅说,有了郭老师突然觉得八年时的时光变得好充实; 排扎来提爸爸说,郭老师是真心喜欢这一群孩子,把她的心都掏给了孩子们……
暑假前一个月,一种情绪在教室中蔓延,对,就是离别。面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相处时光,孩子们有太多的话想说。于是我启动了“少年创作计划——师生共著一本书”,校长写了序言,我写了后记,书的正文部分五万字全是由孩子们自己完成的。在这本书中,孩子们还原了我们共处的一年时光,这本书名是《八一班的故事》。这本书承载着我和孩子们共同的美好记忆!必将被珍藏很久很久!
一年援疆,柳树泉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柳树泉的父老乡亲都成了我的亲人。 和柳树泉农场学校的老师们一起工作、战斗的日子,将终生难忘并终身收益。
因为各种因素制约,课题研究一直是柳树泉农场学校教育发展的短板,开学初我们便组织学校老师展开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所做的课题研究不仅实现了柳树泉农场学校课题研究零的突破,为柳树泉农场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树立了典范,也为整个十三师的课题研究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还带出了一支教科研队伍。3月28日在柳树泉农场学校录播室为十三师教师上了一堂网络直播课《例谈课题研究》,掀开了十三师课题研究的新篇章。
在新疆,不仅要教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带动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用心、用情,结交维族朋友,搭建起民族团结之的桥梁。
为拉近与维族教师们的距离,我们主动与他们交流,真诚相待,同甘共苦。我虽然不是班主任但却做着班主任的工作,我和班主任牙合甫老师一起开班会、家长会,一起带孩子开展各种活动,一起处理班级事务。我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把八一班打造成了整个柳树全农场学校最优秀的班集体。让身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幸福,让不在其中的每一个孩子都竖起大拇指。节假日我们到民族老师家中做客,工作中我们帮他们培训国语,一起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课余时间到孩子们家里去家纺,跟着维族老乡学做抓饭。一年前我们是陌生人,一年后我们是兄弟姐妹。
一年的援疆生涯,我参加教学、教研、家访、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当质朴的维族老乡端着水果执拗地让我们吃的时候;当看到学生家里摆着某某某的照片时;当我站在国旗下和维族老乡一起高唱国歌时,我领悟到援疆的真正意义。我们,不仅仅是教师,我们,还是民族团结的使者,是构筑民族团结的桥梁。即便我们每个人只是一滴水,但最终,一代一代援疆人的努力和付出终会汇集成娟娟溪流,灌溉和滋润民族团结之花。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大抵是爱上了住在这个城里的一个人,而我爱上柳树泉这座小城,却是因为爱上了住在这座城里的一群人。
一年中,我们完成了一个课题研究工作,编写了两本校本教材,上了六节公开课,组织三门峡和新疆两地学子进行了八次书信交流,和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一年时间太短,我不能陪孩子们度过以后的学习时光。一年时光又太长,一年内发生的故事将温暖我的后半生。
带着教育情怀去援疆,是我今生最珍贵的记忆。我想,当我慢慢老去,有一天回忆人生往事的时候,我不会忘记,我曾是一位在新疆哈密工作过的援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