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学心理学的学僧都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情,别人一听到你是学心理学的就说,呀,你说现在在想什么......每每遇到这种问题我心中先是泼下三升狗血再是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然后给出多年来面对此问题的标准答案(哼,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问的,能没有准备么):你在想我到底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接下来就是什么你看我是不是焦虑啊,你看我是不是有病啊,我出门都要回去看看到底锁门没,你说我是不是有病呀......我从楼上往下看总想跳下去,你说我是怎么了呀.....我看书总记不住是怎么回事啊,我家小孩不爱读书........(此处省略N万字,N>0,)其实我想说
1.我是学心理学,不是看水晶球的巫术,我哪知道你在想什么
2.以上这许多的问题中,与我研究真正相关的只有一两个...... 然后有人又问了,你不是学心理学的么,给我咨询一下......
3.想说虽然有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但是我不做咨询。这是对来访者负责也是对我负责,毕竟我专业不是干这个的,要是给人家治不好在给自己弄得不正常了岂不是很麻烦。
其实在心理学的研究和大众了解之间有一个奇怪的负相关,我周围的研究者绝大多数是做认知方面的研究,而且放眼全球范自打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之后就牢牢把握住了研究的主流,可大家对这个事情就不怎么了解,我刚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也不知道,也觉得学好心理学最后就是做咨询。很多学心理学的人是听着佛洛依德的大名取得,最后真正做咨询的很少,做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当时我们一个班40多个同学最后专职做咨询的似乎只有一个,大部分人做了老师和公务员。
这各种各样的问题中,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是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是非常片面的,在大部分人眼中 心理学=心理咨询, 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两点,第一心理问题人人有,这个是离大众最近的心理现象了。印象中,每个地方似乎都会有那么一两个“疯子”,神叨叨,疯疯癫癫,小时候我学校就有一对兄弟是唐氏患儿,眼神动作都很不正常;然后还有一个疯子每天在街上骂骂咧咧,不晓得在骂谁,还骂的相当专注。以上两类可能都会被笼统说成神经病,其实唐氏也不算神经病,但是会对患者智力造成很大的损伤,运动功能也会有损害,而且唐氏患儿的寿命不长,那对兄弟现在也不知现在是否还在人间。而后一个天天骂人的就是属于精神分裂了,这个也算是比较常见了。并且在大家身边,或多或少都有些举止行为思维方式怪异的人被周围的人评价为神经病。除去看到周遭的人,现代社会大家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自己也会体验到抑郁,焦虑等等情绪,面对人际关系等等问题,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不正常,觉得自己是不是该找个心理医生看看。
第二 大众宣传方面,心理咨询占了绝对的优势。翻开各大图书销售网站可以看到在心理类的畅销书中,排在前面的一定是心理咨询类。素黑,海灵格,欧文亚隆、乐嘉、毕淑敏等等,同时某些电视节目上也会邀请一些心理学相关从业人员来进行一些点评,还有一些专门的心理咨询类节目《心理访谈》等,通过传媒大家认识到了心理咨询,毕竟大家看电视的时间总是比较多的,于是电视放什么,大家就看到了什么。当然,这个情况可能会随着传媒的多样化而发生一些改变,最近的一档节目《最强大脑》就向大众展现了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知识,尤其是脑科学。总结一下呢,就是心理咨询方面的内容,比较贴合大众生活,在媒体上也展现得比较多(当然媒体也是看中咨询有观众有市场才做的),大家自然而然就熟了。
其他研究领域大家为什么不熟呢?就从我自己研究的领域来谈谈吧。我是学基础认知的,说直白一点呢,就是研究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就,记忆,思维神马的刚开始的时候记忆啊,注意啊,语言,思维啊什么的看了一堆,后来专注于语言和思维。我个人觉得,我们这个方向也是完全有潜质成为大众熟悉的领域,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心理学的科学到大众之间的距离我觉得有一下几个问题:
1.研究之所以不能走向大众研究者需要负上很大的责任,每年中国人发表的论文几乎是居世界之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叹为观止,但是我们几乎没有特别好的科普作家,那么多的研究者里面就没有一个阿西莫夫这样的人才,科普作家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掣肘了大众了解科学研究。毕竟大家是不可能拿专业杂志来做消遣的,工作一天已经够累的了,看个论文伤精费神的。我国的研究者身上普遍缺少了一种调皮的精神,国外很多研究者是自己研究自己写一些科普性的文章,深刻而不失风趣幽默,毕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研究。在语言研究领域,有两本非常不错的书,《脑的阅读》,这本奇书除了原作非常系统深刻的阐述了大脑阅读的方方面面,更为奇特的是翻译是字幕组弄得吧,看看那些神一般的翻译就值回票价了。另外一本《普鲁斯特与乌贼》也是研究者自己写的,描述了阅读的前世今生。读书的好处就是更为系统,直白,论文艰深复杂并不适合作为普及读物。
2.某个学科的那一两个著名的人会让大家形成这个学科的刻板印象。提起心理学你会想起谁呢?弗洛依德,荣格,乐嘉,好吧,就是他们。除了学心理学的,很少有人会知道心理学之父是冯特吧。虽然在认知领域也有不少非常厉害的人物,可惜知名度远远逊色于弗氏。而提起国内的心理学家的话,毕淑敏可能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她写了不少的书;然后乐嘉,黄菡,某著名相亲节目让他们一夜成名啊;雷鸣,某求职节目;最近最强大脑又红了一位魏坤琳,可以看到,从一开始的偏向咨询,到后面逐渐的也关注到的应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正在拓宽。
3.人们觉得研究离现实太远了。恩,很多人看到论文那一串常常的名字就觉得不想再读了,觉得很烦,也觉得科研是科学家的事情,离大家好远。而认知心理学属于基础学科,很多研究只能停留在描述层面,很难阐明原因,也更难投入应用。虽然记忆,感觉知觉这些确确实实是和每个人都相关,但是科学研究的内容却未必能完全解释人们身上的现象,例如我们到底是怎么记住东西的,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学会母语,但是学习外语怎么这么困难,这些目前是无法说清楚的。阅读障碍是怎么发生的?自闭症可以治愈么?这些都是认知心理学热点关注的东西了,但是受限于研究水平,很多就发生在身边的现象都还无法解释。心理学是一门很新的学科,才一百多岁不到两百岁,与其他的科学相比,还处于很幼稚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形下,其实很多问题是无法说清楚的,所以论述比较少也很正常。
4.相比于正常的方面,人们更关注不正常的方面。这个很好理解,很多人平时不关注自己的身体,生病了才想起来自己平时没有把自己维护好。我们某位教授曾说过,如果你感觉到某个器官存在的话,说明那个器官不正常了。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东西都觉得是正常的,也不会花费特别的注意力。我们理所当然的学会了说话,理所当然的有了连续的注意力,也理所当然的学会了各种技能,这一切我们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而当人工智能兴起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要教会机器学习是何其困难,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这些技能是如此精妙复杂。一般认为,成年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数量大约是10的11次方个,目前人类还没有将这一团乱麻整理清楚,退后一点,研究者都还没有把小白鼠的脑子连接弄清楚。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超过人类对大脑的认知,目前美国和欧盟都启动了非常大型的脑科学研究项目,就是想弄清楚人类大脑连接的地图。
虽然目前大家对心理学的研究还是比较偏重在心理咨询方面,我倒是乐观的觉得今后脑科学,认知方面的研究会成为主流的。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除了躯体的疾病之外也开始关注精神方面的问题。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应该是不仅关注心理疾病,更要关注是如何自我实现,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更好的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与心理学的发展轨迹也是不谋而合的,心理学由佛洛依德开始比较关注病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兴起之后开始更关注让健康的人更好的生活,时下的《积极心理学》也比较热门,说明国人已经开始关注如何塑造自己饱满的心灵。脑科学将是心理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让我们看到大脑的潜能,让自己更好的活着。
作为一名研究者,我能覆盖的领域是非常非常渺小的,但是我觉得研究者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认同自己,要知道自己研究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说服自己,做起事情来才有动力,才有那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我只希望我的研究能投入应用,能切实帮助到需要的人,哪怕是一两个都非常好了。
"Il n'ya qu'un héroïsme au monde : c'est de voir le monde tel qu'il est et de l'aimer." --Romain Rolland.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借用这句话做个结尾,真正热爱心理学,不是叶公好龙,是知道他究竟做什么之后,选择方向,并有所坚持。我相信,对于所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学科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么有趣,甚至很枯燥,很艰难。但,认清之后,我依然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