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妈妈的电话,听着她的状态不错,就和她多聊了一些关于我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最后又是不欢而散。起初通话很平和,没有言语冲突。只是没过一会儿,妈妈就开始抱怨我乱花钱,不会过日子。明确说了上次我给爸爸邮寄鞋子时买的裤子瘦了,还不如她在集市上花14块钱买的穿着合适。当时我心里并没有很难过,因为,这一直是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不知该佩服自己的料事如神,还是妈妈的一如既往。
我顺着妈妈的话,说自己以后不随便给他们买东西了,并表示认同她说的话,还把李克富老师课堂上说的一句话说给妈妈听:“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妈妈连忙说:“是啊,你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我们就放心了”。
随后,我开心的对妈妈说:“最近,我又听了心理咨询师培训课,感觉很好,自己也在慢慢改变。”可是妈妈紧接着就强硬起来,她说:“你都多大了,还学这个学那个,我看都没什么用,就是瞎折腾,不如赶紧去上班”。听到这话时,我就像是触电般的感觉。在妈妈的眼里,我依旧是那个最叛逆最让她操心的孩子。接着,她又开始,催促我回原单位去工作。我感觉一块大石头压在了心底,我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怕妈妈生气,犹豫片刻之后,我还是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告诉她,我已经长大了,我有我自己的决定。可妈妈最后还是没好气的说:“你干什么都是瞎折腾,你结婚成家了,我管不着你了,你自己的事自己定吧。”
我并不想故意和妈妈对着干,可是偏偏我喜欢的,她都不喜欢,我所挚爱的,她都嗤之以鼻。无论是婚姻还是工作,都要听她的。否则,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突然觉察到自己已经习惯了和妈妈背道而驰的模式,上瘾的重复着这种相爱相杀的体验。
从书上读到这样两句话:“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这两句话,如同安慰剂一样,让我的心情有了明显好转。我不再怨恨自己,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错。
我内心极度恐惧与别人产生冲突,我一贯的人际交往模式是,努力做到对方的满意,而尽量不显示自己内心的想法。自始至终,我完全是在应付,所以,我坚持不了多久,我就会很厌恶与别人交往,我觉得像是在演戏,所以,我更喜欢独处。但事实上,没有人愿意成为一个孤岛,也没有人愿意成为被人群淹没的一员。归根结底,我还是缺乏做自己的勇气。难道是社交恐惧症还不自知?!
当下我面临的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婆婆逼生二胎。我内心是及其不想要二胎的,原因很多。但是,面对婆婆的埋怨和质疑,我一直都是含糊其辞,不说生也不说不生。我知道我一旦说出不生二胎的话,婆婆一定会有一箩筐的说教等着我,我是在逃避,我不敢面对。
婆婆人未到,指令已到。话说二十来天过后,就来帮我带孩子,让我去工作,条件是让我生二胎。刚听到这个强制性通知时,我有些火冒三丈。生不生二胎,是我自己的事情,如果婆婆非得要如此强硬,那么真的不能再一味的退让了。否则,我依旧是活在别人的规划中而没有自我。
之前我体谅老公夹在我和婆婆之间的难处,一边催生,一边不生。一年前,他还是牢牢站在我这边说不生二胎的,一年后的现在,已经开始摇摆不定了。原来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呵呵。希望自己呵呵过后,不要害怕,也不要愤怒,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而我又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身兼数职,我是爸妈的女儿,是老公的妻子,是闺女的妈妈,是公婆的儿媳妇。每段关系是由对方以及当下的环境决定了我所充当的角色,我要灵活面对,首先得将自己分裂,明确自己在每段关系中的自我界限。
书上说:“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又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回顾过往经历,我有太多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也不可避免的投射到我的所有人际关系中。比如:一方面,我过多地在父母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的渴望父母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父母,希望父母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另一方面,我会过多地想了解父母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父母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让父母依赖自己,希望参与父母的一些决定。
如此看来,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而我又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这话一点都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