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来形容我小学五年的人际关系,那就是:混的还不赖。
在我身边的,是性格不一、兴趣不一、成绩不一的人儿。
当然,男生、女生都有。但,女生不是特别多。说句不太要脸皮的话,能够在我周边的女生,真的可以算是班级里贵妃级别的人了。在班里的地位也是要高一等的。需要专门说明一下的是:男生的成绩并不一定差,女生的成绩也并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那般好。
小孩子的世界总是那么纯洁,没有杂质的浸染。我们不会因为谁的成绩好就专门和谁搞好关系,不会觉得谁的成绩差就不和他做朋友,更不会因为家长的“那谁谁谁的成绩不好,以后不准和他在一起玩了”就唯命是从。我们的交友没有原则,吸引力是第一位。只要我们觉得在一起可以玩得来,那么你就是我的好朋友。
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时候真的活得很酷。朋友构成了彼此的世界,在一起的时间就学着《汤姆索亚历险记》故事中的人物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其实就是去寻找能够使我们快乐的乐子。
在学校里:
“叮铃铃”,下课铃声一响,就开始了群魔乱舞的场面。就拿高年级的时候来说吧。有一段时间就特别流行抓石子。课后教室外的走廊是石头君的天地。五个灰不溜秋的石头在男生、女生的指缝间如鱼得水的畅游着。玩法是一致规定的:等级有五等,如果能连续玩到第五等,你可以将五个小石头放在手掌心里,然后用你觉得合适的力度将它们翻转。也就是像烙饼一样将它们翻个面,如果贴在手背上的石子越多,那你就厉害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游戏是升级的啊。玩一次,你的年龄就是每局小石头落在手背上的数目。要是你的加起来有100岁的话,那别的人还不得把你叫爷爷或者奶奶啊!哈哈,可能有点傻,但是玩的时候乐趣确实是多多的。而且你可千万别小瞧这几个石头,它们可是同你我一样经过千百次筛选才脱颖而出的。拥有者会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疼惜的,每次玩完之后就会小心翼翼的装回自己的口袋中。当然,自己找的石头再怎么说也是从哪个人家门口的石子堆里挑出来的,不是那么美观。所以,后来学校门口的小卖部竟然也开始卖起了漂亮的小石头。但我记得买的人不是特别多,毕竟那时的我们身上也没怎么有钱。不过不用替我们买不了耀眼石头而可惜,实际上我们根本也不需要。长得丑的石头和长得漂亮的还不都是石头,功能是没有实质差异的。我们自己在石头堆里找出来的手感也是极棒的。这就跟我们人是一样的,长得美不一定善良,长得丑也不一定是坏人。我么是不能以貌取人的。造物主也真是奇怪,既能让人选择性的记忆,也能创造出大批心貌不一的“动物”。
在学校外:
零几年的时候,补习机构还没有现在辅导班这样强壮的繁衍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班。这是不是道家所预言的一种啊?当然,这是个玩笑话。我们那时还没有补习机构、辅导班等这些洋气的字眼,“补课”涵盖了所有。补课的大人大部分都是学校的老师,而且都是给我们上课的代课老师。老师在派一个通信员在班级里,将补课的信息发布出去。然后有意向的同学就可以报名给通讯员,通讯员在报告给老师。
等到下午放学,回家吃了饭之后。一个个的就急匆匆的奔向老师的家里。现在小孩大都是讨厌补课的吧!可我们那时候就不一样了,家里有条件的、想去补课的、学习成绩差的都会去。除了我,我想去,没钱去。但,那又怎样,我还是能见到我的小伙伴们。说实在的,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去补课的有一部分实际上是去玩的。家里没有什么好玩的,就只能找朋友了。那,朋友去补课了,我又该怎么办?试听。这是以前就有的吸引学生去补课的方法,而且去试听的时候老师大部分都是处于电池满格状态。在补课的地方,我会再次看见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以及笑脸和笑声。老师的家离我们家很近,所以他们去的时候会经过我家。去的时候,我们就简单聊上几句,等到夜晚回来时就会玩到家长出来找孩子才会回去了。所以,如果谁家的孩子还没回家,家长就会来我家找,尽管有时候他们会去其他地方。
即使在晚上,我们玩的东西也是有很多的。像什么悠悠球、五根蜡烛、孙悟空、抓石子、扔沙包、真人游戏……一晚上的欢乐就只需要一个游戏来承包就足够了。
还依稀记得,那时的夜晚:天空是墨蓝色、有很多星星躺在上面睡觉、各种星座贴在那张画布上,很美。
那时候,没有手机,但有沟通,不陌生;
那时候,我们没钱,但有快乐,不惆怅;
那时候,我们很小,但有梦想,不畏惧;
那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白发,没有压力;
如今,
时光把那段快乐的日子抽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时候的我们,都已经成为另一个模样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