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一次看到“价格锚定”这个词,觉得有必要去仔细理解一下这个词和去发现一下生活中的它的影子。价格锚定是在1992年由托奥斯基提出的,他认为消费者在对产品价格并不确定的时候,会采取两种非常重要的原则,避免极端和寻求对比,来判断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否合适。价格锚定是产品价格的对比标杆。价格锚定的逻辑,就是让消费者有一个可对比的价格感知。价格锚定是基于1973年,由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锚定效应,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星巴克很多地方都存在价格锚定的影子,拿铁中杯(如上图TALL)价格30,大杯(如上图GRANDE)价格33,超大杯(如上图VENTI)价格36。在中国,很多人的概念是小中大,很多人都会选择远离极端,选中杯,然而星巴克是从中杯开始的,这个就是其中的“套路”之一,这只是偷换概念的“套路”。星巴克给出中杯的价钱30,大家数学都很好,中杯性价比是:花1块钱我们可以获得354/30=11.8ml的咖啡,大杯能得到473/33=14.3ml,超大杯:591/36=16.4ml。只要一个不笨的人都会发现超大杯的性价比最高,因为你多花6块钱就可以多喝237ml的咖啡,相当于小杯的量。每个人买完超大杯都感觉,占了很大便宜,其实这就是一个“套路”,首先星巴克给我们设定了一个价格锚定,让我们一开始就把中杯作为一个参考,让用户去发现原来买超大杯更划算,自然超大杯的销量会更好。
星巴克也卖矿泉水,不是水中贵族百岁山,而是比百岁山更贵的依云水,22元一瓶,虽然卖不出去,但这个水不是用来卖的,而是用来给用户价格锚定的,如果一瓶矿泉水要22元,30元一杯的咖啡也就更容易让人接受,这是星巴克的第二个价格锚定“套路”。
很多健身房办健身卡也使用的是“价格锚定”的套路,半年会员3000,如果办一年的话只要4500,估计很多人都会选择办一年,因为按照3000半年,如果办一年可以省1500。同样是会员卡,如果说办个什么读书会员卡,一年需要365,很多人可能不太愿意掏这个钱,但如果告诉你现在一块钱已经干不了什么,而你每天只要花1块钱,你可以读几千本书,这时候你就可能因为冲动买下这个会员。您一年愿意花6000元的价格来保养您的汽车,为什么却不愿意花600元来保养您自己呢?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广告词,你是不是也心动了?
商店、超市价格锚定的现象就更多了,不同的品牌的同类商品,一个价格高的离谱,一个相对较低,价格高的商品可以很好的用来作为价格锚定,给用户当作参考,可以让价格低的商品更快的卖出去,因为商品之间是竞品关系,这个叫竞品锚定。同一批桔子,进价6块钱,如果你想8块钱快速卖出去,可以将桔子分成3堆,每一堆分别卖8块,10块,12块,那8块的那一堆可能会更快卖出去,本店内的价格锚定,叫本店锚定。
股票也存在价格锚定,一只好的股票100块钱一股,因为规模扩大,这只股票1股拆成5股,拆完之后,每股就变成了20块钱一股,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去买,因为有之前100作为价格锚定,很多人会认为这支股票会大涨。抛股票也会有价格锚定,有人花10块钱买了一只股票,想在股票涨到12的时候卖出,结果股票一直跌,跌倒8块了,他就会降低他的标准,如果能涨到10块钱,他就会把股票卖掉,如果跌的更多,他的预期也会跟着下降。
HR和候选人谈薪水也经常使用价格锚定的“套路”,HR先给你一个比较低的参考值,比如先告诉你前面一个候选人和你条件差不多,但是觉得你更适合,前面一个候选人给的薪水是5000,但给你的薪水是6000,其实公司可接受的范围是8000。这一次招人HR为公司节省了2000块,而你也更容易接受这个结果,因为你比前一个候选人多出1000。有套路,当然也有反套路,你可以同样使用价格锚定反套路一下,你可以和HR说你的同学xxx,被一家xxx的小公司录取,该公司开的薪水是10000,像你这么大的公司,至少也应该高于10000吧。
万变不离其宗,价格锚定的“套路”就是,先给出一个参考值,然后给出一个更低的值,让你更容易轻松的接受这个结果,利用用户避免极端、寻求对比的心理,去销售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