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筒这几日已经放假,得闲可以刷刷手机看看评论,一直觉得网上评论区的戾气很重,爹味甚浓,总有点困惑,现在有攻击性的网民数量这么庞大吗?
我俩的确就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提出了多种的可能性(个性觉醒了?经济下行了?贫富差距?等)试图解释这个现象,始终觉得不得其法。我俩想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因此我们自问自答了几个问题?
1、我俩看到的现象是: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多个相关评论区里的戾气的确很重,但基于此我们能不能得出“现在社会戾气很重”这个结论?
并不能确定地得出上述结论。网络评论区里面戾气重确实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代表了某一些人的观点和行为,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并不具有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性。就本问题得出结论要有系统严谨的研究数据与成果来支持,我们并未看到这些内容。
乡下房子重建之后,最近住得多了,发现村里两户邻居不睦,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陈年旧事,到现在还经常吵架,而且中气都特别足,每次吵架全村的人都能听见,前一段时间还曾惊动了警察来处理。村子里有200多户人家,除了这两家以外,其他绝大部分都是谦和友善的本分人家,过着邻里和睦,阖家幸福的安稳日子。可对我们这种很少回来或者外乡人来讲,乍一听会不会觉得这个村子戾气很重呢?
2、生活中,我们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子?戾气重吗?
并没有,我们身边的朋友,在生活中有正能量的很多。很多人工作努力,为人正直,疫情期间回去做志愿者……
3、是谁会在评论区评论呢?你会吗?
我们在朋友圈经常评论,评论区公开评论极少。
哪些人会在评论区评论,发表戾气重的评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自己不会,我们的朋友们概率不大,大家平时很忙,也不偏激。
现在移动互联网太方便了,人人都有话语权,网络像是一个活靶子,人人都能网上打两枪。尤其是给有戾气的人有了宣泄的出口,更容易在上面射击,甚至是用机枪扫射,炮弹轰击。而我们和朋友们会觉得没什么可说的,或者去上面评论是浪费时间,我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4、网络环境下大家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应该会有。网络环境下,大家躲在屏幕后面,似乎有一种与开车类似的情况。这种环境下,会不会催发戾气,犹如“路怒症”?驾驭了一个利器,并在某个封闭又安全的环境里,有能力且安全无成本地做一切出格的事情。人们在生活中的样子和网络上的表现会有一定差异,网络中可能更“易怒”。
并非是要得出并推销什么结论,只是对此有疑惑并就此展开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目前有几个倾向性的意见:
1)网络评论区的戾气重,这是目前观察到的一个相对客观现象;
2)网络评论区里的评论和氛围,代表了一些网友的观点和行为,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并不具有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性。没有依据支撑社会的氛围的变化趋势。
3)在生活中要观察自己的朋友圈的氛围,自己要有正能量并传递,多和正能量的朋友在一起,向朋友们学习。线下多聚,生活就在身边。
4)网上的内容和评论,我们当一个现象去观察,但其中存在类似“幸存者偏差”的现象,我们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数,被“偏差”掉了,自己脑补修正吧。如果觉得必要,可以发发声。
5)在网络评论区的心态与开车时类似,容易“路怒”,评论火力较大。保持淡定、保持克制、冷眼旁观,保持正能量。
哆来咪发老师喊我吃饭了,先写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