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生
这是大约一两个月前我看过的一部小纪录片的名字。或者更早,记不清了。看了两遍,一直没办法忘记。尽管如此,大约一些细节还是在时间里湮灭了。
有作家说,一些东西,放置一段时间,让该沉的沉下去,该浮的浮上来。我不确定大脑中残存的,是否正是该浮上来,记住的,同样不确定是不是有些更重要的东西已经遗失了。既然想把它写下来,无论记忆里还有多少,我都试着讲述出来。
苹果树下。我喜欢这个名字,简洁不起眼,人生的悲欢在这四个完全不带感情色彩的字眼上,丝毫也没有显示出来。
大约越平淡的东西,越藏着大悲欢。
纪录片讲述了一家四口:一对夫妻加上一双儿女。最普通的中国家庭模式。可这个家庭又和别的普通家庭有些不同,准确说是大不同。
托尔斯泰写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的表述是否准确,这里不做追究。但意思大概不会错。
一对正常的夫妻,四十多岁的年龄,母亲看起来年轻些,五官端庄,只是年岁渐长的缘故,原本的几分美丽便藏在岁月的褶皱里。父亲头发已花白,宛如六十多岁。他身体粗壮,皮肤黝黑,目光忍耐。他所有的幸与不幸,都隐藏在这双眼睛后面,大部分时间它们很坚毅,如同风暴中柔韧的苹果树,但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觉那里面盛着一位有血有肉的父亲的迷茫和伤痛,盛着一个被沉重的生活死死压住的男人的无力挣扎。
面对生活,他沉默,他无话说,他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如同片中的母亲所说:一家有一个这样的就够受了,我们家还是两个……
这个家庭的悲剧,正是这“两个”,这两个把父母的人生推进绝望深渊的儿女。父亲一句话就总结了他家的现实:就这么个情况,该嫁的嫁不出去,该娶的娶不回来。
女儿为长,十六岁患上精神分裂症,好好一个人慢慢就成了精神病,经常独自在外面游荡,累了就地坐在路上,困了倒地就睡。儿子为幼,天生傻子,二十多岁语言行为宛若稚儿。这两个高大痴肥的孩子,父母亲各照顾一个。父亲干活要带上儿子,还需要亲自为小儿解裤带小便,母亲在忙碌间隙,不停呼喊随时都会走远的女儿。小儿除了痴傻弱智,倒再没其它太过操心的地方。女儿不同,本来一个正常人,因为精神疾病,常常出现幻觉和幻听,她会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打开锁,将一瓶药全部吞下……
夫妻俩经营着八块苹果园,除了冬季,其它三季,都在苹果树上树下忙碌,忙成长变化中的果树,忙永远也忙不到头的一双儿女。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要雇大量工人,迫不得已时,儿子送精神病医院,女儿锁家里。
镜头里,这对姐弟,站在门前温暖明亮的阳光里,弟弟咧着嘴傻笑,满脸孩子般的单纯无知;姐姐也在笑,手里攥着一朵花,跟着音乐跳舞。此时此刻,他们在各自的、外人无法理解和涉足的世界里,幸福着,快乐着。
这样的人生,没有剧本,不可改写。这样的生活,生一天,活一天,继续一天。
父亲说,没办法,日子该咋过还得咋过。
有人的希望在未来,也有人的更深的绝望在未来。有的人可以选择生活,有的人只能被生活选择。
是的,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各自的命运。
这样的生活,你看过了,试一把泪水,默默关掉电视,转身去面对自己的生活。而荧屏上的家庭,即使你关上电视,也还必须直面惨淡的、看不见希望的人生,继续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