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读书,源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向往美好,前提是我们目睹过美好,至少也围观过丑恶。
在《孩子,我为什么逼你读书》一文中,用来激起父母恐慌的例子就是底层劳动人民比如“扫街清洁工”的“悲惨生活”,文章中说他们干最肮脏的活,挣的钱却仅仅勉强糊口。并由此推出结论:这个社会正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相反,在我们的周围,或者是电视、报纸、手机的报道里,充斥着谁谁谁因为努力读书、因为考上某某大学、因为具备金融或者计算机领域的突出才能而从此改变了命运的鲜活例子与故事。退一步讲,即使一个人不要求大富大贵,那考个公务员、当个老师、哪怕是幼儿园的在编老师也是需要相当的文凭的,而一旦获得这样的岗位,那可真就是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见贤思齐,这点“胸襟”我们还是有的,至少让孩子“见贤思齐”的“胸襟”我们还是有的。那我们让孩子去追求美好(生活)难道有错吗?
用学术点的语言来表述上面的意思,就必须引出耶鲁大学国际和发展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搏蒂的话了:在社会收入差距大和教育回报率比较高的国家,父母会更热衷于“推娃”,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
因为我们看到了收入差距和教育的回报率,因为我们就是处在收入低的那一端,因为我们想着(让孩子)像跷跷板那样升到高处,所以,就会不自觉的去逼他们读书。这就像拿着鞭子抽打已经玩命奔跑的猎狗,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离野兔更近。
向往美好(生活)是我们的权利,是我们的自由,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之所以我们会逼孩子读书,还源于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我们怎么逼孩子?
首先是动嘴皮子,说两句、骂两句、讲几句道理: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摘自《孩子,我为什么逼你读书》)
情真意切啊!可问题是,“扫大街”就没意义吗?
往小里说,一个人不怨天尤人、不给社会添麻烦,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养活自己甚至是养活家人子女,这意义还小吗?
往大里说,一个社会再光鲜亮丽,可总有些“脏活累活”需要人去干啊,就像我们自己,脸蛋子再漂亮、再有面子,可离开了屁股是不是也活不了啊?那你说,是脸蛋子的存在有意义,还是屁股的存在有意义?
哦,明白了,粉刺长在哪里我们不担心?长在别人的脸上。对了,这些“脏活、累活”别人家的孩子干就是有意义的,我们自己家的孩子干那就是“被迫谋生”了。
动嘴不行了可能就会动手,打两下、拧两下、摔两个手机:你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扫大街、就得去刷垃圾桶,你将来就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得去睡“笼屋”!
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啊!可问题是,如果鞭子管用,那我们天天打就行了,那就可以“只让马儿跑不给马儿吃草了”。
逼孩子读书,还源于我们只看到了那些改变了命运的孩子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而没有看到他们拥有的其它禀赋、资源、条件甚至是运气。比如说他们对于学习的一种自愿的甚至是乐此不疲的态度,比如他们比较高的智商或者他们想要改变家庭、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志气。这些都是我们没有看到的,就像一句俗话说的:我们往往只见到了贼吃肉,而没有看到贼挨打的时候。
逼孩子读书,还源于我们普通人的方法真是非常的少。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分工合作,因为这样能提高效率,而之所以能提高效率,是因为每个人只做一件事的时候能大量的积累关于做这件事的经验、知识。但我们作为父母,却必须是“多面手”,必须“哪里需要哪里搬”,所以到头来就只能是个“业余选手”。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凭借着一种本能,一种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亦或是道听途说的一点儿经验。即使我们听过了无数遍的教育的至理名言——“言传不如身教”,但是我们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知道”,真正需要我们去践行的时候我们又会把它抛到脑后,因为“身教”远不如“动嘴、动手”来的容易,来的过瘾。
逼孩子读书,还因为参与竞争的门槛太低。逼孩子读书特别像买彩票,简单、便宜、易上手,而且还有中大奖的希望。逼孩子读书也像买股票,看起来是有了发财致富的机会,其实只是一个“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肥皂泡,被人“薅净了羊毛、割净了韭菜”还得自圆其说:哎,运气不好,愿赌服输。
为什么逼孩子读书,还因为这条路不仅看起来简单,也是最切实际的。换句话说,我们没有熏天的权势、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也没有天赋异禀、好运连连,甚至连个有钱有势的“干爹”也没有,我们唯一有的,就是一个看起来还不算傻的孩子。就像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他没有别的资源,就是有劲,体格好,所以就只能玩命拉车。
哎,我们就这样了,不逼孩子行吗?
不逼孩子,那逼谁去啊?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