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难道不是着眼于当下,珍惜当下吗?
大内卷的环境下,难得糊涂,摆摆烂,能获得短暂的快乐,不是真的快乐吗?
一个劲儿地去督促自己,要求自己,不断地去经历失败,让自己活在失败和不自信中,岂不是更糟糕?
换个角度,摆烂,着眼于当下,何尝不是一种饶过自己、重新来过的豁达呢?
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场胜利会带来另一场胜利。
研究发现:
当我们经历一场胜利后,激素的分泌会加速身体的反应,视觉会变得更敏锐,耐力也会增强,同时具有更无所畏惧的心态。
然而失败也是如此,
长期的失败会减少我们的激素分泌,我们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直至破坏心脑血管,在一连串的失败后,我们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这就会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动物会表现为,即使把笼子的门打开,它也不会逃走,而人则会自暴自弃、心灰意冷,坐在椅子上发呆。
当一件事情长期没有正面反馈时,这种长期的失落,还会损伤人们的大脑,侵蚀记忆力。
海马体是掌管记忆的组织,也是大脑最敏感的部分,这一部分会吸收反复遭遇的打击造成的伤害,比如由于每天持续的、少量的不良情绪造成的长期压力。长期压力会对海马体造成损伤,使其发生不可逆转的萎缩。
置身于这个改革转型的大动荡环境之中,成年人的世界又何尝容易,不断地经历着成功和失败的挑战。摆烂,难道不是最好的自我和解和自我鼓励吗?
就像,
即使每一天都在作为群众演员为生计奔波,也仍可以总结出今天相较于昨天的进步;
埋头创作那些无人赏识的作品时,起码也要认可艺术和文学本身就能给你带来快乐。
……
我摆烂,我快乐!我快乐,我继续好好生活,不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