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 敢问路在何方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
迎来日出,送走万象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啦啦…… ……
几番番春秋、冬夏。
你尝尝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最近突然对《西游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呼哧呼哧一头扎进了西游这座宝库,进去了才知道,西游的水是如此之深,莫不是习得几年狗刨,出都出不来了啊。
一、年少读西游,片字难入心
作为小伙伴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爸妈口中的“骄傲”,没读过四大名著(不知道哪四大名著,可以面壁思过了),怎么可以滴呢?!所以,我可以大声的喊出来:“我确实是看过《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别看后面省略了一万字,但是,凡事都有个但是,对吧,我想说的是我没看懂。当时可能就是为了能图个“门面”,装个AC中间那啥,就从初中伙食费里(住读生)掏了十块钱,买了那本字特小,纸特差,心里却特美的《西游记》。在学校,在家里,在田里,在灯下,无不留下了我如饥似渴苦读西游的身影,那真是——废寝忘食去西游,披肝沥胆读经书啊。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只记得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老庄被收,三打白骨精等故事的片段,甚至于从电视里看到的比书中记到的多。至于西游的意义,故事背后的含义,人物之间的关系,那是一丁点也不懂得的。
金圣叹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其实不尽然,应该是年少时不读大块头,只知书名作者大概即可,读唐诗宋词才是上上之选。待青年以后,再读,才会有所理解,有所收获。
二、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于西游记,就像哈姆莱特一样,每个人眼里都是不一样的。
看完《煮酒探西游》《慢品西游》《西游记背后的阴谋》,第一个感觉,头好大。喜欢标准答案的我,彻底整懵逼了,孙猴子到底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还是如来的舍利子?是不是长得像舍利子就是舍利子了啊,我感觉补天石比较靠谱,如果将另外一块补天石也扔下去,想必可以弥补孙悟空的爱情故事了,就没《大话西游》什么事了。对于悟空的师父,还是比较赞同是如来,毕竟如来才是对孙悟空前世今生功力能耐一清二楚。再说悟空大闹天宫,战火也没烧到天宫里,反是花果山被牵连。至于唐僧,就像《老梁看电视》里说的,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前世是如来二弟子,现世是唐王御弟,肉眼凡胎,度九九八十一难,过十万八千里,取得真经。没有强大的背景支持,恐怕他连到都到不了。再说八戒,因了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间,投错胎,乃为猪妖。有家有口,主动取经,是不是像老梁说的那样,他取经是最可惜的呢?我看不尽然,他被贬,由仙为妖,基本上没机会重上天庭,现在正好有个机会,岂不是应该好好抓住呢?那沙僧呢,到底是不是个老实人,也是很有争议的啊。说他老实吧,又为啥从卷帘大将被贬,还每七日穿胸百下?说他不老实吧,一路上又没啥“挨批”,没啥出格的事。
当然,西游里面人物众多,佛派,道派,妖派……还是那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仙也不例外,除非只有一个仙。这么说来,更像佛派道派争夺武林盟主的剧情了呢,最终两家平手,共立共存收场。
对于其他的,上面的书中还有更“暴”的描写,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三、西游教会我们什么
《西游记》之所以能够列入四大名著,肯定不是鬼怪打打杀杀那么简单,如果仅是如此,那几百年的文人墨客岂不都是弱智了啊,所以定有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1,看事物,莫看表象。
对于唐僧西天取经,不是单纯取经,而是佛祖要向东传佛,让东土大唐也信佛。唐僧师徒,取经皆为求得正果,顺道靠取经成功加分添彩。
取经路上,不是他们四个人在战斗,而是整个佛派,道派,可以说是神仙们都出动了,既有群殴,又有互殴,还有对打。
看得见的是四个人,看不见的不知道有多少了,反正处处是博弈。
2,努力成为最强的那个。
如果没有唐僧的“二代”背景,是不是在江湖上就没法混了啊?如果刨除掉孙悟空的出生、师父,那么他可以当做一半的例子。有点本事,最起码是徒弟三人里功夫最好的,这就保证了他成为了封赏时收益较大的。当然了,你不能抹掉人家平常的付出,多劳多得嘛。
如果那个也做不到,那就尽量靠上一个好的团队,做些配合性工作,这样也可以成功,就像马云的十八金刚一样。
3,一定要学会努力,学会成长。
人的一生,就像取经之路,有些人快些,有些人慢些;有些人取得好经,有些人取得差经。一生又可以分成好几个小的取经路,可以是甜蜜的,也可以是苦涩的,但不会一直是甜的,也不会一直是苦的,只有好好努力了,才会甜的多一些。
努力了,可能会好;不努力,不可能好。
西游,好书,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