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数字化投顾今年上半年开始了快速发展之势。其参与主体日渐多样,体现了较好的市场层次。银行业领域,招商银行2016年12月推出了银行业第一个智能投顾产品“摩羯智投”;公募基金领域,天弘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纷纷布局,华夏基金更与微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准备在此领域大展身手;保险领域,安邦保险集团与璇玑展开战略合作,开发数字化金融服务“安邦金融&璇玑智能投顾平台”;券商领域的智能投顾更为普及,东吴证券的“东吴秀财”,广发证券的“贝塔牛”,国泰君安的“君弘理财规划系统”,海通证券的“e海通财”等等。
那么,什么是数字化投顾?
数字化投顾是指在用机器来代替人工投资顾问,来完成投资咨询过程中一项或多项核心环节。通常所讲的智能投顾指Robo-Advisor,即根据个人投资者提供的风险承受水平、收益目标以及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最终的投资参考,并对市场的动态对资产配置再平衡提供建议。
随着数字化投顾产品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渐渐暴露。以财富管理类平台为例,以数字化投顾的形式来做财富管理的平台,其核心竞争力即为其技术和模型,但是很多财富管理平台无法持续经营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其模型和技术不如别人,也可能是其模式单一或者运营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资产管理类平台,都是针对C端用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殊不知,B端用户同样也需要专业的投资决策推荐。
面对这样的问题,各类财富管理平台正积极寻找着解决方案,而最近获得融资的潘帕斯就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目前,潘帕斯主要上线了两款产品:金橘和蟠桃。
"金橘"定位为智能财富管家。潘帕斯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结合用户自身在基本信息、收入和财富目标等方面的动态特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处理和建模分析,对用户进行财富方面的多维度评价,并推荐专业、智能、客观的财富配置方案。
"蟠桃"定位为投资决策专家,面向B端客户提供投资决策服务。潘帕斯对覆盖全球的各类资产进行更多维度的资产分析,包括公开的市场数据,同时覆盖舆情分析、理财师和基金经理的情绪管理和行为管控,以及资产相关性等。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基于自身算法模型和特色量化因子库,为B端客户的金融决策提供个性化支持。
为什么说,潘帕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用实物形式的目标和愿望,提升用户对正反馈的投资回报的感知度
潘帕斯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其他平台通过记录用户的资产以及根据用户可承受风险来进行智能推荐。而潘帕斯的做法是,要求用户填写资产之外,还要求用户填写目标和愿望,根据用户希望达到的目标和愿望以及期望达到的时间,来进行智能推荐。
从用户心理的角度看,用户对于文字的敏感程度低于图片,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低于实物。与支付宝推出小心愿来促进用户存钱和理财类似,潘帕斯企图用实物形式的目标和愿望,提升用户对正反馈的投资回报的感知度,从而提升用户进行财富管理以及投资理财的动力。
2.从C端切入,但最终侧重于B端服务的发展策略
潘帕斯从C端用户切入,这一环节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为了帮助B端的金融机构获得流量;而之后,潘帕斯推出的“蟠桃”则是更明确的给B端金融机构提供解决方案。可以看出,平台的发展侧重于为B端服务,前期从C端切入,主要原因是降低门槛。
聚集C端流量为B端导流,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模式了,但是潘帕斯在老套路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平台之所以没有从面向C端的产品直接转型而是另做一个面向B端的产品,利用C端流量吸引B端企业入驻的同时再提供其他服务。从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出,虽然潘帕斯希望通过用B端服务来与其他平台进行差异化竞争,但是并不会放弃C端财富管理这一市场,而是会继续面向C端进行纵向的价值链延伸。
3.通过风险转移的形式降低运营风险
平台不直接面向C端用户,就相当于把最难把控风险的C端用户交给其他B端金融机构做,而自己只根据B端金融机构的运营状况和资产所得进行智能的推荐以及风险把控,相对而言运营风险会小一点。
风险控制一直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新进入者想要在这一行业中脱颖而出,要么需要自行将风控模型做得很好,保证平台的坏账率和用户信任度,但显然,这是一个比较难做到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自己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很多平台都采用了风险转移的方式,通过利用参与方的风控模型,来降低自己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和压力。
很多人都说,数字化投顾的核心就是其技术,只要技术好,平台就能做好。但是我并不认同,技术的确是一个最核心的竞争力,但是,运营和模式也是相当重要的。通过上述简单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改变服务的目标人群,可以有差异化竞争;改变服务的形式,就可以弥补原有的模式中用户粘性低和进入门槛高的不足;稍加运用风险转移机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进平台在风控模型和技术上的不足。因此,我认为,虽然数字化投顾是目前的风口,也很有可能是一种趋势,但是,并不是一旦有技术就可以进入这一市场。企业在进入这一市场前,如果不沉下心来思考一下模式和运营机制,那么成功率也是不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