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
今天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父母课堂的第一天,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是“情绪小背包”这个话题。因为不仅仅孩子有“情绪小背包”,大人身上也存在。
那么“情绪小背包”是怎么来的呢?
小朋友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待在自己信赖的人身边,妈妈出去工作的时候他会去幼儿园,或者由其他人来照顾。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情绪,比如今天在幼儿园里跟一个小朋友争抢一件玩具没有得到。或者是今天的午餐不合自己的胃口。但是,孩子面对老师这个权威和幼儿园这个环境的时候他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情绪,就把这种感受放到了自己的“情绪小背包”里带回了家。或者他今天与爷爷奶奶去逛超市,他想买一把喷水枪没有得到满足,长辈又没有及时的疏导他这种情绪,他又放进了“小背包”里。这个“背包”里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卸下来呢?那一定是在最安全的地方,最值得信赖的人面前,孩子完全放松,才能释放“小背包”里的不良感受。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特别听话,妈妈一回来,孩子就各种作,粘着不放,饭也不好好吃啦,觉也不好好睡啦。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只有当孩子把这些负面情绪完全释放出来,他才会变得轻松,没有负担,第二天就可以很愉快的走出家门,去上幼儿园,去上学校,走向社会。
比如我邻居的儿子,有一天回姥姥家,第二天回来说:“我昨天洗澡很不舒服。”妈妈就问怎么啦?他说洗澡的时候没有洗干净。
妈妈问:没有人给你搓背吗?他说有,但是搓的有点儿疼。
“那你怎么不告诉他呢?”
孩子说:“那是在别人家里。”
一个孩子到姥姥家尚且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神经是绷紧状态,更不要说到别的地方啦。
所以家长应该有一种洞察力,可以解码孩子的情绪信号,帮助孩子及时清理情绪垃圾。
假如我们对“情绪小背包”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结果会怎么样呢?
小背包里的不良情绪越来越多,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慢慢地就变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轻则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他的生活,重则后果不堪设想。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2018年除夕中午,发生在陕西汉中的张扣扣报复杀人案,嫌疑人张扣扣对1996年故意伤害导致其母死亡的王正军以及其父王自新、其兄王校军痛下杀手。
我们不是司法人员,仅从心理角度分析,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惨案,原因就是张扣扣强烈的情绪没有一个合适的出口得以释放。母亲被打死时他只有13岁,据说目睹了整个过程,即使后来案件有司法解决,但是有谁顾及、抚慰一下13岁男孩的心理?孩子会长大,长大以后会重新作出反应,长期积攒的情绪力量会变成一把利剑,伤人伤己。
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那么,请关注、看见孩子,帮助孩子及时清空“情绪小背包”里的垃圾,让他们轻松出发,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