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西线无战事》。2025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书中对战场的描写无比真实——机枪、战壕、飞机、坦克、大炮、榴弹、毒气、喷火器,一个个在面前死去的战友,以及被炮弹轰炸得千疮百孔的土地上一具具残破的肢体与白骨。
这本书从头至尾都未曾讨论战争的意义与对错。男主人公保罗和他的战友是德国士兵,他们的敌人是法国人、英国人、俄国人。作为普通士兵,战争有什么对错?他们根本不理解战争为什么要开始。在他们心中,活下来才是唯一要务。无论是自己,还是对手,被子弹击中,结局都大同小异,死亡,截肢,痛苦的尖叫,在泥土中挣扎与腐烂……自己与对手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父母的孩子,子女的依靠。
保罗在入伍前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他稚气未泯,甚至还没刮过胡子。我虽然今年已值不惑之龄,可我还清晰记得自己高考结束,第一次用姑父的剃须刀刮胡子的场景。我擦亮梳妆台的镜子,小心翼翼地用水把稀疏柔软的胡须打湿,然后用刀片一点点刮除。我要特别注意别被刀片划伤了脸,可我还是感觉得到刀片走过毛囊时那火辣辣的痛感。而保罗就是我当年那样懵懂无知的年龄——未谙世事,但对未来满怀憧憬;自高自大,却根本未曾学会在残酷的生活中生存下来的本领。
这些孩子本应拿着录取通知书去大学报到,在校园绽放的樱花树下背诵单词,并向漂亮的校花投去爱恋的注目礼。可他们在高中老师的蛊惑下,报名参战,身上长满虱子,穿着破旧肮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一次次战火的摧残和死亡的威胁下,在二十岁的年龄便拥有了迟暮之年的绝望。即使有一天他们能侥幸活着离开战场,也再不会拥有像平凡人一样度过幸福人生的可能。
每天早上在单位食堂吃早餐,我都会选择电视机对面的座位。早上八点至八点半之间,电视里播放国际新闻,每天都在讲巴以战争、俄乌战争……我嘴里嚼着单位食堂的美味早餐,喝着玉米汁稀饭,常常在想,这些人到底为什么要打仗?加沙的难民什么时候能够像我们一样过上正常的生活?战争这个东西,是不是和乔治·奥威尔《1984》书中所描述的一样,只是由神秘组织编造出来的光电谎言?也许实际上,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大的楚门的世界。无论是战争、疾病,还是伤害、死亡,其实都是导演镜头下的剧情与谎言。
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吃完早饭,擦净嘴巴,走回办公室开始我一天的工作。需要给领导写的讲话稿,比电视中受伤的巴勒斯坦男孩的哭泣来得更加真实。可第二天我又会坐在同样的电视机前同样的位置,继续观看这无休无止的战争继续打下去——房倒屋塌,道路损毁,车辆堵塞,医院爆满,食物紧缺,国际社会忧心忡忡地谴责与同情……再多的同情,也无法真正抚平深陷其中的人们的内心的伤痕与无望。
真希望电视中播放这些都是假的,都是剧本编排,都是作者笔下吸引读者观看的故事。然而,那一切真的有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