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天的雨,翻看了一下在保险业第12年里收藏的短文,字里行间都是我们的心情,拿出来晾晒一下:
有人问我怎么在保险业里坚持了12年?为什么要用“坚持”?好像很辛苦难过的事情才需要用“坚持”两个字吧,这12年其实挺快乐充实的,你问我怎么持续保持热情吧。
喜欢做保险,不光是因为能赚很多钱会有很多光环,而是因为有机会有能力静静聆听不同人的渴求,给他们安慰和温暖。甚至在他们惊恐焦虑无助时,能牵起他们的手,说声不怕,有我在。
说实话,看到因为付不起几万元被家属放弃治疗这种事情,我并无坚定的立场,在贫穷面前,看到的不是“应该能治好”,而是“万一没治好,之后还要……”
每到5月12号这个日子,我总是想起她:图中的这个女孩,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因上体育课幸免于难,12个班变成了3个班。她说:“灾难对幸存者来说是漫长的余生,如今我仍能清晰感觉泥土中的血腥气味。”(2017年世界华人寿险大会现场)
有人发圈说,做保险的就是先找家人、再亲戚、再朋友、再同学、再老乡……我觉得好巧,得了病没保险的,要借钱也是这个顺序。我很认真地做保险,就是为了不让你借钱也不被借钱。
幸福一直都并非物质最充裕,房子再大也会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撑破,再小也可以与自由心灵温存。你究竟想要什么?需要更多的经历给你答案。
我们要怀着怎样的信念和本心才能一直感受到做保险的快乐?钱?追而不得很痛苦。助人?好像更多人不领情。庸俗的和太崇高的都无法让我们平静面对未来。那中间数是什么?是自我的成长和完善。日精日进,日臻完美。
一个人一旦生活固化了,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敏感。你要是牛逼了,在哪都稳定。你要是没能耐,在哪都高危。
普通不等于庸俗。你可以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在很多看似平平常常的事情里,都要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做法。比如独立自主买保险或者力排众议来卖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