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模仿,止于创造》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有一个天然的参照系——东洋。
抛开战争本身的残酷及对一个国家的深重灾难不讲,东洋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其社会形态、民主进程、治理体系的完善、经济的重建与发达,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治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特别是到了苏联解体,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当我们面临由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之一关键时期,东洋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新家坡、台湾等国家的发展脉落,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屡屡受挫,一方面是积重难返,历史包袱沉重,更重要的是在探索中屡次中断,君主立宪百日维新,洋务运动毁于战火,民间伊始袁世凯复辟一命呜呼,权力真空中北洋军阀混战,北伐之后又遭遇抗日战争,至到49年建国抗美援朝,国内运动不止,国际和苏联翻脸不得不积极备战,然后是文革十年,算起来近150年来就没几天安稳日子过,何谈发展,何谈现代化?
外部环境的不成熟,其实和思想领域的不成熟相互作用,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完成现代人文主义的启蒙,总是希望简单化的解决思想问题。对个人的充分尊重以及对个人自由创造的充分肯定这些现代思想的种子在古老板结的土地上总是无法茁壮成长,现代意识的集体蒙昧,对个人英雄的集体歧视,使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止于口号。家国集体给人安全感的同时没有给每个人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成长空间,更多的心力浪费在内斗与保护自已。
在这种环境下,模仿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生产方式。
什么都凑合着来,没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
什么都迁就人情、潜规则,模糊着来。
一个没有自主边界的模糊世界,将阻碍一个民族的重生。
我们一直在模仿,模仿着模仿者,毫无创新,最多是偷奸耍滑。
学习,始于模仿,终于创新,而我们止于模仿,止于粗制滥造的高仿。
高仿的仿,是个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