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说,你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其实,你只是不想听批评而已。
如果别人投来赞许,你才不会不在乎呢,早乐开花回应人家么么哒了。
有时候我们领悟了别人的异样的眼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想法可能存在问题。
可是,推翻自己是件没面子的事,有时,我们只是为了倔强而倔强。
其实我们都是在别人的眼光中成长的,了解不同人眼中的好与坏本来就是件开阔视野的事,况且,赞许的眼光带来力量,鄙视的眼光带来思考。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不是吗?
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喜欢提起她往届的得意门生,和我们分享他们读高中和大学的新鲜体验。
其中一个男生经常被提起,讲他在入学军训的时候就获得了周围人的关注,他在讲话的时候,周围的人都静下来仔细地听。
老师说,你们看他,多么优秀。
中学时代我对任何一位老师倡导的事情都全盘接受,基本没有怀疑和否定。
所以那之后我开始加入一些圈子的活动,并试图在一群人讲话的间隙说点什么。
可是我并不喜欢被很多人注视,尤其是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的时候。
我保持这种习得“开朗”的目标到大学,聚会的时候去主动搭讪,会为了能制造话题去看自己不感兴趣的电影。
差不多有五年的尝试,我慢慢认识到,相比于说,我还是更愿意听。
人群里面,我愿意安静地做背景或是空气,这让我以一个完全旁观的立场看待眼前的人,从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言语里了解他们,甚至认清他们。
而且,他人能给的存在感,自己也能给自己,而我更相信,自己能做的事,就不必麻烦别人。
虽然看起来我又回到了原点,我的尝试是失败的,但我仍然感激老师曾经描绘一份美好,让我有尝试的冲动,沿着她的眼光往前探路。
人生很难得的是,走了一条路,发现不对劲儿,退回去重新走的时候发现不用再花一份时间走到原点,瞬间就回到分岔路的原点,随时可以走另一条路。
如果当时,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坚持做原来的自己,我可能坚持不了多久,因为我并不了解另一个选择对自己来讲有多糟糕。
有人说书读完了,常常忘掉了内容,但没关系,虽然忘了,读前读后的你,还是大有不同。
还有人说,当你忘掉你全部所学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
不明觉厉。
我领悟到的相似的道理是,虽然在讲话方面回归了过去,但尝试不是毫无用处的,走过的弯路和因为尝试而花费的时间也自有它的意义所在。
还是中学时候,上补习班,老师点名提问,我不好意思站起来回答,对于一个中学生,唯一不好意思回答问题的原因应该就是怕答错吧。
老师开启了我最喜欢的大道理洗脑模式,所以我竖着耳朵仔细听。
那是一位50多岁的退休女老师,她说,回答错了没关系,但一定要大大方方的站起来答;或许你唱得不好,但轮到你唱歌的时候就大大方方的站起来唱。
我记不住原话,但我对“大大方方”这个词印象特别深。
我觉得应该让自己摆脱那种忸怩的状态,大大方方的。
所以后来,班会课做游戏输了要唱歌,我站起来就唱,反而没那么多心理负担,走调的时候脸红,但并不会困扰自己,通常第二天就忘记了。
再后来,高中宿舍晚上熄灯后,我们拿着手电筒和对面的男生寝室楼照来的光对晃,宿管阿姨进来问:谁主使的?
其实并没有谁主使,大家安静了两秒钟,我说,是我。
宿管阿姨看我大大方方承认了,就没再纠缠,催促大家回床上睡觉。
再后来,大学入学,英语课。老师说,谁想做课代表,我坐最后一排,扑棱一下,把手举得高高的。
因此认识了小满姐,毕业几年后,她到北外访学,我还能蹭她的图书卡,去北外那么有小资情调的图书馆玩手机。
我常常想,如果我当时没有立即把手举得很高,或者我并没有尝试那位老师所讲的“大大方方”的这件事,可能也不会和小满姐有这样多的交集。
KTV再有人递过来麦克,唱就唱了,别人不会记得我唱得多烂,但如果不大大方方地接过来,别人会记得这种忸怩的感觉。
尝试新事物是有风险的,推翻自己也不是件易于接受的事,我们常常会开启内心的防御机制,然后心虚但外表坚决地说:我就是要做自己,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做自己不是绝对的,其实我们是想做更好的自己不是吗?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有好的转变。
没必要全盘隔绝别人的眼光,去尝试思考和改变自己不是件一定浪费时间的,赔本的事,尝试有风险,但也会有惊喜。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见识是有限的,经验是有限的。
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只有一颗大脑。
往多了说,一个人一个月也就读20本书?半年换一次工作?一年能谈一次恋爱?
隔绝了别人的眼光,很多时候意味着固步自封。
你常常觉得对方无知无理又无礼的反对,批评和鄙视根本不需要在意。
可是如果你只接受和在乎那些赞同,表扬,和景仰,又如何得到进步呢?
你又如何确定自己一定不比对方更无知?
懂得越多,越会觉得自己无知。
再退一步说,多了解一种无知,也未尝不是一种收获,一种警醒。
记得一次在火车上,和一个很讨厌学习的男生坐对面,我拿出方便面要把外面的透明塑料皮撕掉,就用手指甲在盒子上面,侧面各种划,因为指甲秃,怎么也没划开。
他见了,特别无奈和鄙视,拿过来,用手指在底部一下子就捅开了,又说了那句:你看你都学傻了,连个方便面包装都不会开。
后来我还见了很多新闻说,那些读到博士的人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拿了博士学位却找不到工作。
也听了到一些家长会谈起孩子的学习,会说班里的另一个孩子都学傻了,只会学习,而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
我一度相信,学习,真的会学傻,只会学习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后来我了解了原来这个理论叫:读书无用论,这个理念叫反智主义。
也越来越发现,学习能力是一个多么牛逼的能力,学习能力几乎是职场中的普适核心竞争力。
我非常高兴曾经被鄙视学傻了。也庆幸自己没有听到这扫兴的评价就断然隔绝,不去理会。
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否定我的看法,或者我没先接收这个信息,认真看待这个眼光,我不会真正去关注和思考学习的意义。
就不会在再一次听到反智主义的人讲出读书无用论的时候,保持理性。
做自己是件很酷的事,但其实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这么快速迭代的网状的社会,别人的眼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在为我们铺路,前提是你懂得如何将这些眼光拿来,如何垫在脚下。
杨澜说,年轻的时候,当你一开始得到太容易了,你觉得那是我努力的结果,只有回头了,当你更成熟了以后,你发现实际上是很多人托着你的。
其实,对别人的负面眼光持open的态度,不但能成全想要托着你的人,而且还有机会把那些原本想拖住你的人,变成托起你的人。
PS:“那些歧视黑人,歧视同性恋,歧视残疾人的眼光呢?”
这个话题太宏大,我十分缺乏历史和社会学知识,没有调研,此处就不妄加评述了。如有高见,请指教,感谢。
End
傻狍子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请私信联系白名单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