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秋,秉承孙中山先生“旨在科学的探讨,以开发中国西部自然资源,改变中国西部的落后、封闭状况,有助于国家建设,富裕人民生活”的科学救国理念,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我国第一家民办科学院,初设在火焰山的东岳庙,1934年迁往文星湾惠宇。2006年5月25日,作为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旧址,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2月9日清晨,即将离开重庆的时候,我和家人专程前往北碚区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先后寻访了这里的惠宇楼、地质楼、卢作孚旧居和地磁测点碑等主体建筑,参观了惠宇楼内举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历史陈列。
走进惠宇楼的大门,迎面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形浮雕,南北长2.1米,东西长3.1米,半径为3.14米。由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设计,1945年制作完成,为中国第一件地形浮雕,可算这里的“镇馆之宝”了!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位于惠宇楼一层,以“科学魂 强国梦”为主题,分为“惠宇楼的故事”“关注民众教育”“战时学术中心”“新时代的辉煌”四个单元,集中展出这里收藏的近200件历史文献和动植物标本等。
1、惠宇楼的故事
上个世纪初期,作为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卢作孚在规划北碚乡村建设的蓝图时,就有在嘉陵江边建立一个科学馆的设想。1930年10月,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北碚正式创立,卢作孚出任院长。
为了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发展,卢作孚曾经四处筹措经费,甚至平息了军阀间的混战。通过卢作孚斡旋,借着旧友的关系,化解了刘湘和杨森之间的矛盾。最后,杨森拿出3万银元,修建了这座惠宇楼,因为杨森字“子惠”,所以此楼叫“惠宇”。
惠宇楼是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标志性建筑,历经80多年的风雨,静静地矗立在这里。抗战时期,很多具有现代科学知识与理念的中外学者,曾经在惠宇楼里开展他们的各项研究工作。
2、关注民众教育
中国西部科学院以“从事于科学之探讨,以开发宝藏,富裕民生”为目的,下设理化、地质、生物、农林四个研究所,开启了北碚研究、引进现代应用科学技术的先河,为当时封闭落后的西部腹地,打开了一扇科教兴国之门。
这里还有图书馆和学校,以及一批工矿实业。1943年,中国西部科学院联络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在此兴建了中国西部博物馆,后来发展为重庆自然博物馆,成为中国西部最早建立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
这里按照真实的场景,复原了一位正在办公室忙碌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做“李乐元”。他是湖南省攸县人,1932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化学系,同年8月到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主任。1945年7月4日,正式被聘为中国西部博物馆的馆长,为博物馆初期的筹备与运行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中国西部博物馆又被称为“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为一所自然科学性质的博物馆。如今,作为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北碚陈列馆,这里展出了大量民国时期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等,古朴的展柜,老式的相框,依稀可以感受到这里曾经浓郁的学术氛围。
动物标本
植物标本
矿物标本
在独立的一个展厅之中,复原了许氏禄丰龙的装架模型,以及科研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忙碌场景。1938年,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在云南禄丰县发现这具恐龙骨架,为中国发现最古老的恐龙之一,也是中国人自己发掘、装架和研究的第一条恐龙,被誉为“中国第一龙”。
3、战时学术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大批国内知名科学家随同中央研究院来到北碚。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中国西部科学院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帮助来到重庆的学术科研机构迅速恢复工作,而且在战火中继续推动着中国的科技发展。
1949年,重庆解放以后,中国西部博物馆由西南文教部接管;1952年,这里改名为西南人民科学馆,1953年并入后来组建的重庆市博物馆;1991年,重庆自然博物馆恢复独立建制,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成为自然博物馆的陈列馆。
2015年11月9日,重庆自然博物馆的新馆正式开放,这里逐渐安静了。绿树成荫,青苔铺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古老的惠宇楼上,继续讲述着中国西部科学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