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工作中、生活中产生了一些日常性的思考,往往灵光乍现却又转瞬即逝,印象笔记和手机备忘录倒是记下了不少,所以觉得开个专栏把以后每月的思考汇总到这里。
1、为什么想做产品经理?因为热爱?那么什么是热爱?对产品职业行业职责的关注、了解、熟悉、掌握吗,还是对做产品带来成就感的向往和激励呢。多少人只是停留在关注了解的程度,产品没有专为它设定的专业,方法论是有,但是那跟实际工作是两回事,在入职工作前也只是围城外的眺望罢了。
2、对于产品的热爱以及专业素质。关注-了解-熟悉-掌握,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说自己真的热爱产品行业职业职责的时候,问问自己,能不能不假思索地说出三个产品大V、三本关于产品的书、三个深度体验APP的优缺点、三个了解行业职业自我学习的网站……
3、三,是个好数字。一显得单调无法体现热爱为之探索的意图,二突出对比但对比角度显得主观片面。三,精炼有力,打破平衡,也不如大篇幅罗列般繁琐。这个方法在我对于自我认知和对于复盘思考的过程中屡试不爽,我想这也是举一反三的意思吧……
我目前在某领域自身水平处于哪个阶段?是否能不加思索地说出这个领域三个关键要素;
在过去的某个阶段中我是否掌握了这个技能或知识?是否能对该过程列举三个问题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4、产品岗位要求。对于我了解过的转行产品的人们的原因汇总后发现,大多数人都说自己热爱产品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阶段,出现了很多细分领域的产品,除了一些底层的基础技能通用以外,它们的工作内容很多都大相径庭。而对于想要从事该职业的行业小白来说,停留在底层基础的程度对于找到一份自己满意足以谋生的工作,还是很难的。
5、产品日常。这也在另一个方面体现在产品日常工作的复杂程度,每个公司对于产品的定位不同,每个业务、产品线对不同阶段产品的要求不同,如果你真正的日常工作和你入行前憧憬的产品工作完全不同的时候,你真的做好面对的准备了吗?你是去学习、接纳、还是反抗重新踏上追逐的路途。
5、心态。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所在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公司业务以及组织架构调整过后的职责划分,我也从迷茫到渐渐清晰。B端产品本身活很杂很乱,再加上成就感颇弱等原因,再一次挑战或者论证着我对于这个职业到底是否达到热爱的程度。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虽然被赶鸭子上架般地当了某区2000W政府项目的产品负责人,连续工作半个月,持续几天早8晚2地梳理工作,过程很痛苦,经历过后收货颇丰,坚定热爱……
6、项目。当真正投入项目的时候,才意识到项目管理这门学问的重要性,从一步步踩出的坑中吸取了不少教训。
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工作的优先级铺垫了各关键节点交付物的质量;
精力一定的情况下,合理规划自己和队友的分工,相信队友;
项目中的各个负责人并不是干的活是最多的,但是干得好不好、是否能按时干完取决于负责人;
当管理和执行的角色同时落在身上的时候,面面俱到只会让两方面都做不好;管理:调用资源把问题难点安排给能够高效解决这类问题的人;执行:保证自己的执行思路不被管理事项所打断;
沟通。讲故事的方式去把别人代入情景表达你所想要的东西比你直接安排让他做什么更高效。前者能保证方向并适当带来惊喜,后者只会是达到及格的交付物;
角色。在多方参与的项目中一开始要清楚自己担任的角色和定位,这时候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团队、公司的形象,千万别把外部人员牵扯到解决内部问题身上(血泪);
每个阶段的Plan B都非常有必要,虽说安排下去的活谁出问题谁背锅,但是负责人是最想把项目成功推进下去的,得有风险预案,要发挥自己产品owner的特质,这样往往也会影响周围的人。
7、团队。不是人人都在大厂,人人都处在优秀的团队当中,也正是因为职场中人们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性格爱好各不相同,所以职场中的社交以及团队协作几乎是职场新人的第一课。虽然不自觉会有很多负能量,但是这时候得理性梳理每个人的角色定位、可提供的价值、擅长的东西,这对自身也是进一步的认知升级。在团队中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非常幸福,但如果没找到,团队工作的目的是成事,不是交朋友。
8、专业。大学四年学的专业知识(我学的中药学)对现在工作有帮助吗?我一直认为肯定有用,当然如果有重选的机会肯定往现在用到的方向上靠。其实我认为大学教育带给我的是,探索专业的过程当中逐渐掌握的学习能力、掌握逻辑分析、掌握怎样用最少的时间考最高的分,无限提高投入产出比,我不认为这是投机取巧,而是提炼成我现在产品工作用到的最多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9、如何提升产品专业素质。对于才开始上路的产品来说,往往没有决策权,但想要提升我认为得把自己假想成拥有决策权的位置,这样的话一旦拥有了决策权的时候就不会显得手忙脚乱了,这些早已在脑海中模拟地轻车熟路了。
思考更全面:他人和自身经验。站在领导和团队不同角色角度思考问题,会把问题脉络梳理得更清晰透彻;
掌握决策需要的充分信息:好奇心、真诚地交流、观察与阅读。保持时刻好奇心,对于变化的敏感度;与前辈、客户真诚地交流,把握需求的背景;观察他人决策的流程和关键节点,阅读建立认知框架;
严密的决策逻辑:磨炼、反思、学习。决策最终还是得在项目中实践,对结果负责,对过程复盘总结,失败是最常见的成长。
10、认知。不管在团队沟通中还是在生活闲聊中,我发现往往人们对同一事物各执一词,导致沟通效率的低下和沟通体验的差劲。每个人由于出身、环境、经历不同,导致思维价值认知的不同这无可厚非。我想说的是在表达自己观点后去吸纳他人观点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点,都有自己的幸存者偏差,我们得承认确实存在这对某些东西的刻板印象。
幸存者偏差: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况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所以无论工作生活,这时候求同存异显得尤为关键,也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构成了这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11、斜杠。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我发现有趣优秀的人往往都是斜杠青年,不止一件拿得出手的技能,如同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把精力投放在不同领域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在工作生活之余不自觉地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许它们会在不经意间的岁月里……遍地开花。
以上,就是6月份所闻所感……
大家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