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吗?这句传统的中国式问候语。
也许在国富民强的今天这三个字的境遇只是:土的掉渣。却曾几何时,它的内涵又是何其真诚,何其关怀,何其朴素的一句实用兼着时髦的语言。
吃了吗?饭时,正好遇到左邻右舍来串门,那就加付碗筷,加个小板凳,娘家哥舅家妹一般,一起吃吧。
吃了吗?大街小巷上遇到熟识的人,乡里乡亲,关心一下,相互都是一种慰藉。
还没吃吧?他乡遇故知,遇乡音,赶紧让进屋来,赶紧张罗饭菜,才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如果还觉得抽象,不妨设想一下,某个饥寒交迫的旷野绝境之下,忽然听得背后有人打招呼:吃了吗?那该是多么兴奋,多么及时,多么救命的语气啊。
或者翻阅旧史,翻至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一页。山西一带包括河东大地,连续几年久旱无雨,田地颗粒不收,加上人祸,一时间大街小巷遍是乞讨"要饭"之行走,饿殍遍地之景象,忽然飘来一句"吃了吗?"久违的问候,必定是将信将疑:该不是幻觉吧。
那时刻啊,即使借你个胆也不敢客套一句:吃了吗?
且看当时的一则"劝掩埋遗骸收养弃婴示”告示:“近期省内各地旱灾严重,病死饿死的尸体散落在路边,无人掩埋。无力抚养孩子的父母,经常会把孩童遗弃在路边,任由其自生自灭。恳请有能力的人,出钱出力帮助掩埋尸体,收养弃婴。”
就差那么一口吃的,死的死,亡的亡,相互不能顾及。
吃了吗?那时刻显得多么沉重的问候;吃了吗?那时刻该是多么昂贵的问候。
据考证:吃了吗?作为汉语的存在已有几千年了。不过那时叫:强饭。
2021年,有人在一则汉镜铭文中读出:"愿君强饭"的句子。是妻赠夫远戍的主题,文意朴实却又触动人心,连同女子对夫君的叮咛一起,嵌入缠绵悱恻,哀感顽艳的史记。
据说,在汉时私人文书中,问候饮食是相当流行的语言。甚至不仅体现在了文书上,连日常的生活用具上都出现了这样的词汇,以至铜镜铭文重要的记事中都有显示。还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所书:“君幸酒”、“君幸食”。
如此说来,吃了吗?该是多么"高古",多么"包浆"的一句汉语呢。
与其说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毋宁说是"民以食为天"的斗争史。
当"你好!"替代了"吃了吗?",成为今时国人普遍的问候语,从身体的问候,升华为精神的问候,这一转换同样经历了蜿蜒曲折,艰苦卓绝的奋斗史,甚至流血牺牲的过程。
首先,你必须"从此站起来了!",其次,还须一代又一代人的"扶贫"接力。
务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如此,当"吃了吗?"的问候,终于成为中国人的过去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曾经的饥饿记忆告诫我们,这句传统了几千的中国式问候,不可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