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人在家。不想做饭。突然就想起,从前在办公室里,快下班时,大家总是头疼地念叨:吃啥呀?所以,就想起了“吃了吗”这句话。
似乎现在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很多时候,想起一件事儿就会去网上搜一下,想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一搜不打紧,发现几年前,这句最土的问候语,竟然成了网络的一个梗!
其实,“吃了吗”这三个字,从我记事就是我们老家的问候语,就像大城市见面问“你好!”。据说是当年物质生活极为困难时期留下的习惯。
那个时候,大家都吃不饱饭,想必一句“吃了吗?”就成了直捣人们心底最温暖的关心和问候!碰上问的人刚好在吃饭,说不定真还能占点光,填填肚子。
改革开放十几年后,记得我们有个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曾经不屑地说:“天天见面就问吃了吗,吃了吗,真是太土了!看人家(外国人):你好!多舒服!”
当时我听了这话,觉得当真是有点不合适啊!有人习惯了,在公厕见面也会顺口一问“吃了吗?”,农村上年纪的就不多想,也顺口答了。年轻人脑子转的快,就会各种尴尬,不知道该咋回答。
不想时光轮回,曾经最土的一句话,经历史的打磨,重新走上了流行的舞台!
不过,从前问“吃了吗?”,深层的含义是发愁“吃啥呀?”,现在大家也是发愁“吃啥呀?”,同一句“吃啥呀?”,意思却大不相同。
听老一辈说,有几年,国家遭了灾,真的是没啥可吃。等不到秋收,口粮就吃完了,那就吃野菜,野菜挖不到了,把树皮也剥吃了,甚至吃过用棉籽油炸过的玉米芯。我用过棉籽油点灯,闻着都难闻,真难以想象那吃起来是什么味道!还有人饿得实在难受了,就吃观音土,能一时饱腹。
现在大家说的“吃啥呀”,其实都是犯了选择困难症,不知道是该吃米饭?面条?还是直接下馆子?
再细究下,“梗”其实是“哏”的误用,是笑点的意思!那我觉得“吃了吗?”不该是个梗,这三个字里面蕴含的是对从困难时期走过来的中国人民,乃至中国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