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修班三期的第一节正式课程是易存国教授的《中国艺术的审美精神》,从美-美的-美感-美学开始,介绍到艺的起源,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的礼乐文明,中国艺术的“乐舞”精神。短短几个小时,虽浮光掠影地介绍了很多,但是其中很多点滴令人思考和回味。
1/美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于各种存在形态之上,需要体现某种共性特征。但也是主观的,人对美的感受有个体性差异,受到环境、种族、文化等等各种影响。
2/美学(Aesthetics),来源于希腊语的“感性学(aesthesis)”,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德国鲍姆.嘉通)
3/在人类知识系统中,人文科学(并列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哲学(并列于历史学,语言,神学)包含了逻辑学(思维-“真”)、伦理学(意志-“善”)、美学(情感-“美”)。美的本质(规律)与“真·善·美”完全是呼应的。
4/“艺”这个字从甲骨文可以看到一个人恭敬地跪地植树,原本是种植之义。周时六艺字葢亦作埶,儒者之于礼乐射御书数,犹农者之树埶也。
5/美这个字起源于羊大为美,羊人为美。从“膳”到“善”到“美”,从功能性(味觉的生理快感基础)到更多感受性(凡好皆谓之美)。
6/“文”,“化”,“文化”的定义和演变,是基于自己用一定方式的生产生活的历史,是受制约的。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说明(个人感觉太重要了,所以补充自己的想法在括号内)
-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与诞生的温床。(人类对于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人猿相揖别”,人类为谋求福祉而创造出“文化”。(文化本质是谋求福祉,什么是好的文化?所有的文化都要传承吗?)
-人类科学认知手段有阶段性和局限性,主要站在自身立场来理解未知世界。(今天的科学是否是真理呢?需要辩证批判性地思考对待。)
-既然无法证伪或证实,就只能“保持沉默”,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尊重未知,虽然难但是需要做到,从自我开始吧。)
-基于现实力求做出阶段性说明,无法替他者立言,更不能强制性加于他者。(尊重他人,君子和而不同)
-尊重与敬畏包括自然界在内的生态完整性,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目前的大国对峙的情况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虽难得,但是时刻要有这根弦。)
7/中国文化的审美精神是以音乐为主体,以乐舞为双壁,借助灵动的线条去表达奔放的“礼乐文明”制度下的自由性灵(“戴着脚镣跳舞”“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以上为课后总结与小感,记录下来,希望将来时常翻看,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