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隔两千年,庄子厚重的声音如古钟般幽幽地传来。穿过岁月洪流,世人对庄子的研究从未止步。
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可谓经典之作,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与画论演变的研究,揭示出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在受到西方文化猛烈冲撞之时,此书一出,引起极大轰动,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儒道两家的广泛讨论。
自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古中国正统思想,礼乐文明深入人心,承担着道德领域的伦理、政治教化的重任。到隋唐时期,儒家吸纳道家、佛家、阴阳五行家等众多思想,尽管受到外来文化挑战,仍未改变它的主体地位,道家始终处于一个易被忽略的地位,或许这正是两家思想差异的体现,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家对后世的艺术精神,不管是文坛还是画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何为庄子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有一颗虚、静、明的心。苏轼在《赤壁赋》中说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万物皆变,唯变不变。庄子与世界做了最长相的厮守,一草一木皆是生命,他对世界那种既恼又怜的丰富神情简直使人捉摸不透 。他对世界,在极端的蔑视里有细致的体察与回忆,在极端的怜惜里有失望与无奈。他仿佛当众把一切都掷在脚下, 给我们看,并遏制不住地冷笑;而当众人散去,他又收拾起这一切,把它们拥在胸前失声痛哭。庄子之道,是宇宙之道,生命之道,更是中国艺术之道。
中国画讲求“气韵”,所谓“气韵”是人的个性在整个心性中流露出来的,本自心源。如明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全图用墨淡雅,干湿并用,笔势雄伟,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充分体现了“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显示出画的神韵和画家的心灵境界。画家寻山水,访名川,领略大自然的清丽神奇,然后作画。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的写实,讲究意境,故而有了留白。三尺宣纸上,笔墨所到之处蕴含了画家的道,自由超脱,不受拘束。不止是中国画,书法、诗词皆是如此。
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由此可见,庄子之道使人到达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庄子之道,是宇宙之道,生命之道,更是中国艺术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