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①,山开旷望旋②平陆。
遥看一处攒③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④,还从物外⑤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⑥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⑦。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①隈隩:曲折幽深的山坳河岸。
②旋:忽然。
③攒:簇聚。
④武陵源:即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西南,在晋代属武陵郡。
⑤物外:世外。
⑥栊(lóng):窗户。
⑦问都邑:打听原来的家乡情况。
名家点评
质素天然,风流嫣秀,开千古无穷妙境。(邢昉)
顺文叙事,不须自出意见,而夷犹容与,令人味之不尽。(沈德潜)
赏析
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影响深远,这首七言乐府诗写于王维十九岁的时候,此诗题材即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这首诗的所有层次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呼应,但画面却比《桃花源记》更加生动优美,绚烂多彩。全诗笔力劲健,韵脚起伏,平仄相间。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开拓了《桃花源记》的意境,在艺术上进行了再创造,不愧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誉。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开篇到“居人未改秦衣服”,写的是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情形,中间十二句则是诗人重点描绘的部分,王维通过对桃源的描写,深化了诗歌的意境。最后八句诗从武陵渔人的心理出发,写他离开桃源、念念不忘,直到后来寻而不得的怅然失望,并与开头呼应。在叙述过程中,诗人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表示十分惋惜,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充满了真切的向往之情。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