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属于易胖体质,稍有时间不锻炼或者一周吃多了,一下就胖起来了。
最近看了呼兰河传,然后就去看了关于她的电影《萧红》。鲁迅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重要的。萧红就是那个年代被人称做“先生”的人。
萧红两次都是怀着上一任的孩子,跟下一任在一起,还都生了下来。第一个孩子送人,第二个夭折。第一任汪是她家人给她定的娃娃亲,新时代女性逃婚是必然的,她一个人来到北平念书,但是没钱生活没钱读书,写信给家里也不管她,汪居然扔了差事来北平找她,在她困顿的时候,萧红觉得意外又有点感动,两人就在一起了,但是汪有点大男子主义,还会动手打萧红,没有文化修养,妥妥的渣男,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表现得这么明显。为悲催的以后埋下隐患。
在北平读书生活了短暂一段时间后,因为经济问题,又和家里闹翻,此时家里已经解除两人婚约,只好栖身在东兴顺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是汪父亲朋友开的旅馆,就这么住了大半年,欠了大半年的住宿费,此时萧红已经怀孕好几个月了,汪打扮得油光满头的,说要回家拿钱,结果一去不回,她被店里当成了人质,住到了杂货间。
此时她写信给国际协报求助,在最绝望的时候遇到了萧军。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从天而降的萧军让她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正如她所说,他虽然贫穷,但不悲观,像一盏明灯。
但人不能总想着依靠别人,尤其是女人别总想着男人来解救自己,爱情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碳。
一场大雨发了洪水,老板也逃走了,这样六百大洋欠款也不用付了。接下来萧红生下了娃娃,便送人了。此时因为战争报刊停了,萧军也失业了,身无分文的两人差点流落街头。虽然过得很艰苦,但是不悲观,所以过得潇洒。
萧军后来找到了工作,给人当家教,包住,暗地里却跟学生的姐姐搞在了一起。是不是,难道饱饮思淫欲,两个人守得住贫困,但生活稍有改善,感情就出了问题。萧军像一团火,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有女人。
后来宪兵又开始抓人,他们两先是去到青岛,后来到上海,是有鲁迅的上海,是有矛盾的上海,是有徐志摩的上海,得到了鲁迅的写作上的指导还有物质上的帮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了。
此时《生死场》发表,鲁迅的序中,人民对于死的挣扎,对于生的坚强,力透纸背。二萧的感情已经陷入困境,人活着不能只为了爱人的目光,要走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我想出去走一走,一个人静一静”,原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时候已经有了,1936年7月萧红去到日本。
或许爱情消失之后,我就像他划过的一根火柴,转眼就化为灰烬,然后他当着我的面,划另一根火柴。不能陪伴你一辈子的都是火柴。什么才是永恒,蓝天白云空气吧
在日本的报纸上看到鲁迅先生去世,萧红回国惦念。回来萧军还是没变,一样出轨,还让萧红的朋友阿虚堕胎了。此时退出这段畸形的爱情里才能是胜利者啊,可是萧红居然没有离开。卢沟桥事变,萧红萧军端午辗转到山西,路途中三人相互扶持成了很好的朋友,这时萧红怀孕了。端木疼爱,注视,专一,轻声说话,后来萧红和端木去了武汉从文,萧军去了延安从军。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热恋没有维持多久,问题又出现,端木不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一走就消失好几天。生完孩子就夭折,后患上肺结核,生病之时,骆宾基在身边读着《呼兰河传》,濒死之际,后端木也陪在身边。
童年孤单缺爱的人,一生都在寻找温暖,萧红在写作中寻找她的故乡、亲人。1942年,萧红在香港逝世,生命定格在年轻的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