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季高考,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北京大学。作为孩子的母亲,为孩子取得的学业成绩而高兴,并深感骄傲和自豪。当然也被不少望子成龙的孩子家长讨教教育孩子的经验。为此,我深感忐忑,虽然自己身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太多成熟的见解,也不敢轻易妄做指导。下面仅仅就自己多年来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粗浅感受。
(一)说起童年的缺憾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平时工作较忙,工作压力也比较大,所以说起孩子的童年,我总是感觉有些缺憾并深感内疚。修完产假回到学校,适逢所教学生进入毕业季,所以一回到教学工作岗位上,我的主要精力就迅速的从几个月的孩子身上转移到了教学工作上。从此,数十年如一日,和我的大部分同事一样,埋头教学工作,对学生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回到家里,经常是筋疲力尽的感觉,对自己的孩子则疏于教育和管理,陪孩子的时间也严重不足,这是我始终感觉内疚和自责的事情。在此,特别感激我家的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我的公公婆婆。是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弥补了我由于工作繁忙而导致的对孩子关爱的空白和不足,也锻炼了孩子自立的性格。也许,孩子对父母的亲近是天然的吧?尽管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但小小的孩子还是经常动用他的小脑瓜找各种接口和办法来创造和妈妈在一起的机会,不知道在这个过程里,小小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是否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如果真的是那样,造化还是公平的吧!
(二)不理想的入门成绩
孩子刚上学,就表现的比较要强,但是学习文化课入门并不是很顺利。起初,成绩并不理想。这使得我有些郁闷,看到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单,除了深深的自责,我什么也没说,当着孩子的面,把很多很多的话咽到肚子里。到老人家里吃饭,家里人难免又提起成绩,我如实相告。老人表现出不快,家里还有其他人也责怪孩子不够努力,作为一位母亲,虽然也希望孩子有更理想的成绩,但这时看到因受到指责而面红耳赤的小小人儿在为自己做着最无力的抗争:你们还嫌我成绩不好,我们班还有考倒数第一的呢。听到小小人儿为自己做这样的辩解,我只感觉哭笑不得,那时真的心疼这个小孩子。于是,我第一次对公公婆婆和其他家庭成员翻了脸,我“倒戈”在孩子一边: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这么小的孩子,又何必呢?我越说越急,眼泪不禁流出来,我想孩子应该看到了吧。不知道他想了什么?
(三)妈妈是唯一的女班主任
身教胜于言传。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我担任了班主任工作,并成为学校70多个班级中唯一的一名女班主任。不用说,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一次,在检查完作业后,孩子班主任问孩子,你爸爸妈妈在家给你辅导功课吗?孩子说,没有,因为我爸爸妈妈都很忙,爸爸在某某单位上班,我的妈妈是利津一中唯一的女班主任。据老师说,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满满自豪的语气。很多人问我怎么教育孩子?要不要给孩子检查作业?说实话,我没有给孩子检查作业。我们只是给孩子展示了一个父母都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的形象。我觉得这对孩子是最有价值的事情。父母的言行就是一部无字的教材。如果父母都能认真做事、一丝不苟的工作,孩子自然会学习和效仿,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四)无为而治,看淡考试成绩
在现阶段,我总感觉我们平时教育的功利色彩有些重,这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现,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老师和家长都过于看重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唯分数论”表现突出。身处这样的环境,感觉有些无奈,无论面对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尽管知道对于孩子的每一步发展,分数有时真的很重要,但我始终没有把孩子的考试分数看的太重。我认为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胜过单纯的考试分数。所以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我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包括演讲比赛、校学生会主席竞选,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生会的各种工作,从不会担心因为这些耽误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相反,我觉得这是一种更加重要的学习,即使到了高考前夕。每次孩子考完试,我也会关心成绩,我问孩子,题难不难?不会做的多吗?我从不问:你考的怎么样?会得多少分?有人可能会问:这有区别吗?我认为是不一样的。不管孩子的分数是多少,孩子考完试始终能看到微笑着的妈妈,这是不是一种温暖。说来也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渐入佳境,直到高考。
(五)重视德育
如果说,曾经无为而治过,那是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而对于孩子的德育和世界观引导,我们是丝毫不敢马虎的。在我们家庭里,我自我感觉家庭氛围是健康的、阳光的,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们讨论怎么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讨论怎么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讨论怎样建设国家。在一次开车到老人家里吃饭的路上,我又问起孩子将来的志向,有没有将来出国的打算,他说,如果出国也是为了求学,如果学好了,还是要回来为国家做点事情吧。我真的很高兴,不管孩子将来有没有那么大的出息,至少目前,孩子的心里是阳光的,作为母亲,我自豪!
关于教育孩子,我不懂太多的道理,我就是这样做的。
值得欣慰的是,良好的习惯使得孩子进入大学以后至今所有的时光,也一直都是在很努力的,为着自己的理想目标拼搏,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惊喜的。孩子,请继续努力,为你喝彩!
也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在一个宽松、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说明:本文写于几年前,应学校《家校桥》刊物约稿而写,后发到本人的搜狐博客上,被美国的一个专栏作家看到并推荐到搜狐教育栏目首页。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特长,所以我们应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教育孩子,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欣赏孩子的个性,不足之处,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