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失智症这个话题,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患者,却很少人关注照顾者,他们除了身体劳累,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劳累。
失智症在临床上又称“痴呆”,包含阿尔兹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病症,为避免引起患者不适,不少专业人士将认知障碍症统称为“失智症”。
上海近期举办了一次沙龙,反响异常强烈,因为主题是:照顾失智老人的家属们,如何面对照护过程中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
有些家属来参加志愿者活动,从头到尾都在哭。
同为照顾者的志愿者周自立说,照顾者身体上的累是一部分,更严重的部分可能是心理上的累,是精神上的累。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李霞和心理咨询师薛冰前来为家属们支招。
焦虑的家属
失智老人志愿者最近走访了一户家庭,这户家庭,原本家务都是妻子包揽的,妻子患病后,丈夫开始接手家里所有的事儿。
志愿者去后,丈夫说了很多很多。“我怎么办?她什么都不会做了,现在全要我做了,我怎么知道什么做法?”他看上去非常焦虑,“我也知道不是她的错,是她生病了,但是有时我实在忍不住,我骂她了。骂她也没用,骂她有什么用呢?但有时我实在没有办法了,我还会打她一下。”
志愿者周自立自己就照顾了患失智症的老伴十年,他说像这样的家庭,其实急需干预,不干预的话可能要出问题。
“有些孤独的照顾者,是非常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因为365天24小时的照顾这个病人,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心里难免焦虑。”
失智症患者的特征,就是认的特征就是认知功能有障碍。就像一个才刚刚接触社会的小孩子,不懂事、记不得事。
比如很多失智老人都总是会嚷着“要吃饭”,因为他们完全不记得自己已经吃过饭了,吃了什么。
还有患者会在家里随地大小便,甚至会将污物在墙上乱涂乱抹。
最让家属头痛的,是失智老人的“离家出走”,到最后,家属只能心力交瘁地拼命寻找,在马路上张贴寻人启事,在朋友圈发布寻人信息……
而失智老人一旦离家出走,会大大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这让家属更为焦虑。
随着病情发展,有的老人还会出现情绪障碍,在外人看来,甚至行为像“精神病人”,对家属胡搅蛮缠,令家属身心俱疲。
一位照顾者说:“我们也需要爱,因为我对患者是不停地付出,如果只有付出而没有爱的收入,我也会耗尽。”
还有一位家属,诉说自己在照顾时常收到有亲戚发来微信指导她应该怎么做,认为她做得不对,她心里就特别郁闷。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李霞说:“认知症患者功能下降,作为独立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差,而照顾者除了管理自己的身体,还要管另一个人,长此以往,身心透支,必然艰难。一般只有老年精神科的医生,才会除了管眼前的病人,还会和照顾者说说话,问问照顾者是否还坚持得住。”
“我每次都对照顾者说,只有你好,你照顾的人才可能好。”
李霞的一位老太太患者,每次都由老先生陪着来的,有一次看病,老先生没来,老太太一个人来的,李霞发现老太太的状况变得很差。
一问才知道,老先生去世了。“所以说,所有的照顾者务必先照顾好自己”,李霞叮嘱家属们。
寻求更多的心理支持
寻求更多的心理支持照顾者的负面情绪怎么解决?
目前,对于照顾者的心理支持系统,国内这几年还在慢慢发展,有组织和公益机构已经在弥补这方面的缺口。
首先家属需要互相寻求支持。
周自立建议照顾者人群可以多交流。他自己也在做一些线下的安抚工作,当得到一些志愿者的肯定之后就会感到自己的价值,而有些照顾者对他一倾诉就是半小时、1个小时,周说自己不是专业人员,但倾听这样的诉说之后,照顾者心里也会好受很多。
其次,有些时候照顾者也可以顺着患者,避免焦虑。
心理咨询师薛冰说,比如他说月亮是方的,那你就说月亮是方的,因为你跟他争了半天,说不定明天他又跟你说月亮变圆了。
失智症患者的基础是,他的要求和愤怒他很快都不会记得。
“这就是善意的谎言,你跟他讲不清楚,所以他说东,你也说东,他说西,你也说西,明知道他说的有时候是没道理的,但是就迎合他,让他心里感到满足。其实对你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释放。”
最后,如果进入到严重的阶段,可能就需要寻求医生的帮助。
李霞提到志愿者走访的那个案例中,她初步判定照顾者有焦虑忧郁,而焦虑的来源就是那个患者。
丈夫做为照顾者适应不了,本来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的,现在要做了。
妻子这位患者本身很焦虑,这位照料者也跟着焦虑。
可以尝试把认知症的妻子送入医院一段时间,再看看照顾者的焦虑会不会减轻一些。
李霞说:“很多家属说,我再撑一撑,不忍心送到医院。说实话,医院不收长期住院的患者。但是必要的时候,不要在家里硬撑,要来找医生,必要时住院,让专业的医师护士有机会把他们的疾病判定清楚,再以专业的角度和家人商谈患者照顾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