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抱怨?有的是别人向你倾泻,有的是你向别人吐槽。
一句吐槽,一声叹息,一次发泄,都有可能是抱怨。我们现在一般不叫抱怨为抱怨,而叫做“吐槽”。吐槽这个词相对抱怨来讲,多了几分娱乐少了几分严肃。
无论是抱怨还是吐槽,最重要的作用无非是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和同病相怜的人一起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以安慰自己得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01—
那么,抱怨就全都一样吗?
在我看来,抱怨分2种——真抱怨和假抱怨。上面已经说了,抱怨最大的作用就是发泄心中的不快。
不同点是前者是真的觉得自己可怜,除了自己别人都是错误的;而后者可能只是在抱怨对象前扮猪吃老虎,假装自己很弱,降低你的防备心,但其实真实的他内心并不这么认为也不缺能力。
领导安排任务下来,同样是2个完全没经验的人,真抱怨的人会觉得好麻烦,自己做不到,不想做。于是在抱怨和吐槽中真切地失去了这个难能可贵的提升发展的机会,还自以为洋洋得意占了便宜。
而假抱怨的人只是在这个场合中迎合这些负能量爆棚的人,在推波助澜之中让真抱怨者越来越抗拒,而他就可自己迎难而上,暗暗努力牢牢地把握住这个机会。
-02-
抱怨这种情绪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你可能会说,可抱怨的事情简直太多了!
总是刁难的上司、什么家务活都不做的老公、吵闹不懂事的孩子、年年上升的房价和涨幅微弱的工资……活在世上,简直压力山大啊!
事实上,抱怨的本质是对自己的不满,是埋怨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或者解决现在糟糕的状况。
然后通过抱怨,一定能得出一个终结结论:我过得这么差,都是别人(外界)的错。
而且,对于这个好不容易得到的结论,爱抱怨的人一定是恨不得全天下广而告之,好像就能获得全世界的帮助似的。
然而,抱怨结束之后,一切都还是原样,生活依旧那么糟糕,上司依旧不通情达理、孩子依旧不懂事、老公依旧什么都不做、工资依旧少的可怜,更可恶的是,房价却涨的越来越高、越来越高……
而生活的乐趣和活力却就这么在你的声声抱怨中离你渐行渐远了,你也越来越不能感到幸福。
-03-
抱怨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呢?
抱怨是负面情绪的宣泄,长期满满的负能量甚至会损害人的大脑。
最近有国外的神经科学家与心理学家进行研究,发现对一些面临各种刺激(包括长时间的抱怨)的人,进行大脑活动分析后发现时发现:大脑的工作方式就像肌肉一样,如果让它听到了太多负面信息,很可能导致当事者也会按照消极的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长时间暴露在抱怨环境中还会使人变得愚蠢和麻木。
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情绪有一定的感染性,在听到抱怨与牢骚时,我们在大脑中会容易出现共鸣,从而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导致影响大脑的思维。
这也就是笑来老师所说的,抱怨真正的害处在于会让那你不由自主地放弃挣扎。
而且抱怨久了,我们就会倾向于扮演我们向别人描述的那个样子,来表示自己曾经所说话的一致性。
—04—
那么,抱怨就真的只是那么糟糕么?
无独有偶,这周古典老师的专栏里也聊到了抱怨的话题。
李笑来老师是从抱怨的负面影响出发,告诫我们要戒除抱怨这个恶习。
而古典老师则是关注抱怨背后的积极意义,号召我们觉察抱怨背后真正的需求,继而开始行动,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
乍一看,这个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可仔细想想,我却也是在这么执行的。
本周双十一,除了是剁手节外,搞活动的可不止各大商家,还有教育行业。我们部门搞了个双十一学小主播的活动。因为老师人手不够,我这个经验及其不足的小白也上了。而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这个活动做的不是特别完美,于是,我们同事之间免不了种种抱怨。
我身处其中,难免附和了几句。上面我们知道了情绪具有传染性,在这个负面环境中,让原本没有想那么多的我在他们各自吐槽和抱怨之后,竟然也开始心生不满。
可是,在这本应该不好的抱怨中,我却发现实际上大家抱怨的内容里面也有有价值的部分,至少让我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慢慢理清了思路,知道自己该从哪里开始入手。
这算不算一种意外的收获?
—05—
那么,如何将负面的抱怨转变到正面的意义上来呢?
第一,远离抱怨的人。
在没有修炼出强大的意志力和自控力之前,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身边没有了负能量的环绕,不仅耳根得到了清静,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不会受到影响了。
第二,设置弹窗机制。
很多时候,我们远离不了抱怨的人,因为那可能是我们最亲近的家人、朋友。在你或者对方开启抱怨模式时,你给自己设置的这个弹窗机制就会跳出来提醒你:抱怨,请注意!抱怨,请注意!你就能脱离这个模式了。
第三,记录自己每天抱怨的次数。
弹窗机制的设立在于提醒,真正解决的办法在于记录。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抱怨,立马用笔写下来,包括:为什么抱怨?除了抱怨,我还可以做什么?怎么做,能让糟糕的现状变好?持续记录一星期,我相信你的生活就会大有改善。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你是个爱抱怨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