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一周时间读了两遍,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这样的话,应该感想连篇,但我却一个字都写不下。
我也知道为什么,之前自己的思维、观念、行为模式全部都被推翻了,网络常说,“三观碎了一地”,也不过如此吧。
有点奇怪的是——仔细读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觉得“嗯,有道理,是这么回事,真是一针见血”,但合上书,满脑子却都是“一派胡言”“妖言惑众”“不可信”“这都是洗脑的话”“跟着她学,飞走火入魔不可”。
得,读本书,感觉和头脑还打起来了!
不管了,先把触动自己的句子摘抄下来,感觉到的,和头脑评判的也都一并写下来吧。
1.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感觉体验:是的呀,小时候家里穷,欲望伴随着父母的哀叹,给自己贴上了贫困的标签,即使长大了,宽裕了,还是会觉得匮乏,看到有钱人刻意疏远,感觉跟自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头脑:捕风捉影,利用心理学让人感同身受。
2.童年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觉察到自己的内在模式以后,轻轻对自己说一声:你配得起更好。
感觉:这种对自己说你配得起更好的感觉,真好。
头脑:洗脑,绝对是对自己的洗脑。
3. 缺乏界限,是缺乏爱的能力的结果。
缺乏界限的典型行:
你好,我就好了。
你听话,我才开心。
你有出息,我就跟着享福。
没有你,我活得也没意思。
父母不高兴,配偶不高兴,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
你拒绝我,你对我这个人有意见?
我不能拒绝别人,否则撕破面子,关系就完蛋了。
共生自我控制别人,同样也非常容易被别人控制,没有能量捍卫自己的界限……不懂拒绝的关系,看似一时保住了表面的和谐,暗中却累计了很多愤怒,最终破坏关系。
感觉:是的,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又总是重复这样行为,这种牺牲我,成全你,获得关注的剧情,像是苦情戏,不断地上演。
头脑:大环境就是这样,就算我自己改了,老公也不会配合我,有什么用?
说不定又是在现实里抓取典型的例子,一种写作技巧罢啦。
4. 父母不是神,无须完美,但可以保持自我觉察,做诚实的父母。
当孩子在夜里啼哭时,我们束手无策,感到焦虑、愤怒的时候,可以自我觉察:“是我自己在婴儿期没有得到妈妈足够的爱,才会在面对孩子哭泣时焦虑、痛苦,不知所措。这不是孩子的问题,她不需要被训练、被控制,是我的内心需要被呵护。我需要先平静下来,抱持住孩子,他自然就会回归内在的戒律。”
当孩子渴望拥抱,而我们又非常疲惫的时候,可以城市地对孩子说:“我看到了你的需求,它很好,是妈妈自己太累,需要休息。”
当我们因为经济不宽裕,无法满足孩子的某些物质渴望时,可以诚实地对孩子说:“我看到了你的需求,它很好,只是爸爸妈妈暂时钱不够,无法买下它。”
从小被及时回应的孩子,两岁左右已经非常好商量。(是的,多美也是如此。)
渴望拥抱而不得,孩子会体验到悲伤的情绪,但情绪本身并不会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
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感觉:这样的话很温暖,我喜欢被这样对待,也愿意这样对待我的孩子。
头脑:这么说话多奇怪呀,谁能说得出口。
5. 心理创伤往往是过去的事件造成的,既然已经过去,一切就不会改变,也不用改变。心理治疗的重要功能是把潜意识的感觉意识化,让潜意识的感觉被意识承认,两者逐渐合一,不再分裂,创伤便会弥合。
所有已经发生的苦难,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
感觉:心理疾病原来是这样治愈。
头脑:看不懂,就这样就能治愈?真的好用吗?怀疑!
6.
感觉:初始思维,二元思维,原来是这样。
头脑:我简直要跳脚了,我女儿说话早又清晰,难道想象力、创造力、与万物联结的能力就很差吗?
……
综上:
感觉是从自己自身体验出发的,喜欢复盘。
头脑是从不知道哪里来的观念出发的,喜欢评判。
感觉和头脑打起来的时候,处于“中邪”状态,因此,得择其一而从之。
毫无疑问,相信自己的感觉,远比相信自己的头脑可靠~
然而,
我有能力去“毁”掉所有限制自己的观念,去寻找真实的自我吗?
我有勇气跳出行为模式怪圈,去拥抱世界吗?
哦,No,头脑又跑出来制造剧情了,停,只是去实践吧,从这本书里那些有场景有力量的对自己的话开始。
追随自己的心,去创造真正自己想要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