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5月,朋友圈和微博都被一部印度电影刷屏了,那就是《摔跤吧爸爸》。听说这部电影夺取了中国当月票房的冠军,既卖座又有口碑。对于我这种中度电影爱好者来说,怎么可能错过了这样的好事呢?于是就趁着母亲节的机会,把娃甩给了老公,自己跑出去看电影去了。
这部电影讲述一位印度退役的摔跤冠军,一直梦想着能拿到一座世界摔跤冠军奖项,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他退役后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妻子肚子里的孩子,希望妻子能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他要把儿子培养成摔跤冠军。然而妻子连生三个女儿,他的梦想几近破灭。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把邻居家的儿子打得满身挂彩,他又重新燃起了梦想,决定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为摔跤冠军。最后经过一系列魔鬼般的训练,以及一系列重重的障碍,比如女儿们的不理解和不满,妻子的埋怨,经济问题,周围人世俗的眼光以及当时印度社会环境对女人的歧视和刻板印象的阻碍,使得这位父亲带着女儿圆梦的过程中障碍重重,然而他用他一贯的霸道作风一一摆平了所有阻碍。最后,在他的坚持下,大女儿在一次英联邦摔跤比赛中一举夺冠,这位父亲冠军梦终于实现。
电影里父亲的人设是一位霸道残忍得不近人情的父亲,如果把这位父亲放到中国现代社会里来看,他的所作所为与现代教育理念南辕北辙。中国当代社会奉行的主流教育理念是让孩子有自主选择权,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而这位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不惜牺牲女儿们的童年,让年幼的女儿们进行魔鬼式的体能训练,面对女儿们的反抗和抱怨,他剪掉女儿们心爱的长发,让他们作男孩打扮,所有一切都为训练成为摔跤冠军让出通道。而每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观众,都被这位父亲的所做所谓感动得眼泪稀里哗啦的,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他敢于突破禁锢女人的世俗观念
印度社会对女人充满歧视,尤其在落后的印度农村。在人们的观念里,女孩15、16岁就应该嫁人生子,传宗接代,侍奉男人。婚后只能与锅碗瓢盆作伴,每天有做不完和忙不完的家务,这是她们该有的命运。而这位父亲竟敢在女儿们该好好训练做家务活好让有个好人嫁的时候,把女儿们拎来练习摔跤,这很反世俗。女人不在家做家务,生娃侍奉男人,出来抛头露面工作,这已经是非常被人所不齿了。而马哈维亚却让女儿们光胳膊光腿练习摔跤,跟男孩们一较高下,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就算他以为实现自己冠军梦的理由胁迫女儿们进行摔跤练习,但是从一个侧面讲,他也是为了改变女儿们被世俗既定好的命运做抗争,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和努力帮助女儿们挣脱世俗社会的束缚,不让她们过早的成为世俗社会的牺牲品。这是马哈亚维这位父亲伟大的地方,他生于那个充满歧视女性的社会,没有被整个落后的世俗社会帮凶,他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女儿们改变命运。即便他所采用的方式有点生硬和霸道,但是依然被我们这些接收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观众和父母所理解。
二、符合一贯沉默如山的父亲形象
父亲的形象在主流观念里就是沉默寡言,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不轻易表达和显露于表,他认为对的事情,会固执坚持着。马哈亚维父亲这个形象很是符合我们印象里父亲的样子,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但是他会在你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还没有能力去做正确的选择的时候,会帮你做对你有利的选择,哪怕这个选择在当时你认知里有那么霸道而不近人情,但是不得不说,当你长大了以后再回头去看的时候,父亲已经帮你避开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坑,他已经在你面前给你指出那条你应该走的路,哪怕路途很艰苦,但是他会在你身边鼓励你,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他告诉你要坚持,在你误解他的时候,默默地承担着你的误解和控诉,因为他知道,终究有一天你会理解他的苦心。马哈亚维就是这样的父亲,他不愿意女儿们过早步入婚姻,过着一辈子与柴米油盐作伴的生活,所以他为女儿们选择了一条能改变他们命运的道路,并在路上陪着他们走,告诉他们不要放弃。最终弄女儿们终于扬名海内外,成为了别人羡慕的对象。
三、他是一位勇敢的勇于与世俗偏见和官僚做斗争的父亲
一位勇于与世俗偏见做斗争的人,是非常值得让人钦佩的,而一位为了女儿的未来与世俗偏见、腐败官僚做斗争的父亲,更为感人,更显伟岸了。马哈亚维的为了女儿能参加比赛,不惜怒怼摔跤场的管理员,为了女儿有钱买摔跤毯,不惜跟官僚做斗争。透过荧幕都能看到这位父亲心里的委屈和倔强,他为了女儿,可以忍受别人的冷言冷语和别人异样的眼光,但是他从未退缩。为了梦想,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和解决了所有的障碍,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了女儿的梦想,用自己的委屈承担起了别人的误解和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