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完美拖慢前进脚步,我学会了放下“执念”先做再说

过去一段时间,我不断在“先完成,再完美”这句简单但富有深意的理念中挣扎。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却对像我这样的完美主义者而言,执行起来极为困难。

一、完美主义的陷阱:从目标全面到被细节绊倒

我总是希望每个细节都完美,导致容易陷入一个点不断深挖、钻牛角尖,最后整体项目却迟迟没有进展。尤其是在面向用户交付的场景中,这种拖延和偏执显得尤其致命。完成不了交付,就意味着没有成果。

逐渐地,我意识到“先完成再完美”不是放弃质量,而是要有清晰的节奏控制意识。在完成一个基本可用版本后,再进行有序打磨,才更符合现实节奏与商业逻辑。

二、一场从 0 到 1 的突破:内容自动化视频生成初体验

今天,我终于迈出了这关键一步:完成了文字自动生成视频的第一版!虽然不是完美作品,但这个“可用版”让我惊艳。整个流程包括 PPT 生成、文本撰写、转成音频并合成视频,初步结果已经能看。

下一步,我计划:

使用高质量的文本转语音接口,提升音频自然度;

甚至尝试克隆自己的声音,打造个人 IP;

引入数字人角色,增强视频表现力。

有了 AI 加持,内容生产这块已经不再是瓶颈,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运营与传播,这个需要后续持续摸索。

三、在不同创业团队中修炼认知:氛围与节奏决定一切

最近参与了两个不同类型的创业团队,让我对团队合作有了更多体会。

1. 高活跃团队:节奏快但想法稚嫩

这个团队由一位非常有激情的创业者牵头,节奏快、讨论热烈,前后端划分明确,气氛活跃。他们把我视作合伙人,讨论产品时也会找我,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方向我不认同,尤其是偏硬件、偏儿童用户方向的内容,我不熟悉,也不感兴趣。

虽然我也投入了时间研究,但沟通起来并不顺畅。我谨慎且思虑多,他们乐观但不成熟,最终我们选择和平分手。但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一个高效的团队,不只是拼交付能力,还需要好的“节奏感”和彼此尊重的沟通氛围。

2. 佛系慢节奏团队:不催不急,靠自驱完成

另一个是做碳排放相关方向的创业团队,节奏极其缓慢。沟通响应慢、交付节奏松散,但他们接受我“慢工出细活”的风格,也愿意等。

虽然这种慢节奏我一度不能理解,但换个角度看,也能反映出一个事实:不同团队适配不同类型的人。有催促推进型的 leader,团队节奏才快。leader 懒,团队一定更懒。团队需要 leader 有节奏控制力、有拍板能力,成员才能更有效率地围绕方向行动。

四、团队与节奏:经验的沉淀与成长

这些不同的创业团队经历,让我真实体会到:

创业氛围靠的是愿景+执行节奏+多元性格

一个靠谱团队,既要有活跃推动者,也要有冷静决策者;

被“忽悠”的愿景其实也是必需的燃料——创业者需要有点梦想,哪怕它并不一定落地。

也正因如此,我看淡了外在光鲜的团队宣传,更重视实质节奏与结果。未来无论是自己组建团队,还是加入他人项目,这些都是我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今天的这个视频生成工具,是我从“完美主义”迈向“可交付主义”的一次跨越。它不完美,但它完成了。我会继续打磨它,也会继续在内容生产、技术实现和团队协作中修炼自我节奏,持续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