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文|睿贝妈妈原创
今天看到两篇公号文章,一篇是王耳朵的《两名90岁高龄的老人,决定去当裸模:他们的现在,或许也是我们的未来》,大概内容就是美术学院两名特殊的模特,90岁的高龄的老人,因为家庭原因,无人赡养,从农村出走到城市之后,靠此挣钱度日,还以此收入资助子女们生活,实际上子女对此工作颇有微词,有的甚至要断绝关系......
另一篇是《豆瓣9.6神作,永远失去了它的男主角》,讲述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的主要人物老黄离世,享年72岁。再次回忆这部记录重庆中老年棒棒的影片细节。
两篇文章,看似不相关,背后藏着同一个点:
老龄化,艰难生活。
由此,不禁联想到自己的家人。
认识的亲人中,年纪最大的是我的奶奶和外婆,都有80多岁了。
奶奶一共有7个子女,大多都在外地,只有我的父亲和四叔留在老家。
爷爷在2011年离世后,奶奶本来独自照顾瘫痪的小姑姑。
后来,奶奶得了阿兹海默综合症,也就是俗称“老年痴呆”,只能是留在老家的父亲每天多去几次老屋,送饭等等。
父亲母亲平时也要忙于生计。所以,只有在节假日,姑姑们回来后,才能帮老人家洗澡,洗被,收拾清爽。
小时候就听说奶奶年轻的时候很苦,7个子女都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刚开始我觉得家族还算齐心,现在“久病床前无孝子”,用我父亲的话来说:“他们都恨不得躲得远远的”。
其实父亲不是在抱怨,只是有点寒心,我笑着问:“爸,你为什么不躲呢?”
父亲叹一口气,不说话。
我知道,他心里永远记得:少年时候那一场大病,爷爷奶奶带他四处求医问药的惊险经历。
身为7个子女中的老二,父亲小时候并未能享受多少关爱。
子女对父母,做多做少,可能都是因为心中的那份“意难平”吧!
现在,父亲也60多了,我在千里之外,弟弟虽在附近,实际是个粗线条的人,生活也不易。每日里父亲要两头奔波,从自己小店到弟弟那里帮忙……
怎么能【有尊严的】老去?
这是我需要给父母提供的,也是未来我需要面对的。
1、财富自由
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这些都与“钱”密不可分。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到处都是“支出”,所以理财的能力很重要。
首先,是开源节流,理解目前的收入和花费的详细内容;其次,是职业技能和理财技能的学习、精进;最后,坚持践行理财规划,比如家庭保障计划,比如投资标准。
2、花钱/花时间
花钱还是花时间?亦或者两者兼有。
学习育儿后,经常看到的讨论是,在亲子关系中,低层次的是给孩子花钱,高层次的是花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对父母,何尝不是?
虽然不能在身边陪伴,但是网络很发达,经常和父母通过电话,视频一下,了解具体需求,便捷的快递业随时能助力“孝心”。
3、上行下效
我们和公公一起生活快十年。自从有两娃之后,我会刻意让娃多和老人亲近。因为,从我自身的成长经历中,我总结出来,任何一种亲密关系对人的自身成长都有影响。父母提供的父子情和母女情,不能够代替爷孙情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