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稀里糊涂活 更不可乌七八糟死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王小波说“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别样的人更堪信任”。我欣赏这样的文字,像药、像针、像武器。当读阳明先生的传记时,更认识到:人不能稀里糊涂地过日子,更不能乌七八糟便死去。

万世师表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教导我们,通过生活来创造自己。这生活需要用自我的力量来生成自我,永远不要松懈,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如此,你便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当然,诗意栖居在茫茫人世,自然不会那么容易——人生不可测,多的是风高浪急,少的是万事如意。所以,我们须得找个窍门。这个窍门就是心学里说的“致良知”。

那么,良知是什么?良知即本知,也就是人不学而知的直觉。笛卡尔说,良知是人唯一不抱怨自己缺少的东西。的确,从路边的小商贩到台上的政客都乐意宣称自己是“有良知的人”。也许,有人会怀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良知面前人人平等”是毫无问题的。至于为什么会有人昧着良心干坏事,我们只能说其将“良知”遮蔽了。他不是没良知,只是不肯“致良知”而已。

很显然,良知不存在任何说教理论中,也不存在无穷无尽的对象中,而只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你的心思在哪里,你的精力便会用在哪里;甚至可以说,人追逐什么就会死于什么。如果一个人没有找到生的根本,就只能到处流浪,与野草的荣枯一般,生命被外界力量所控而不自知。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心学的修炼门径只能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找到“自性”,从而绝处逢生。在良知的指引下,纵使险象环生,最后终能得到一线生机;做任何事既要现场发挥好,又要注重长远利益;既要立大体,又要心思细密。

心学既是一门精神艺术,又是一门实用功夫。因其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故人人都能读懂、人人都可修炼。王阳明主张返本开源致良知,就是要我们回到自己的本知,唤醒每一个人内在良知的理性意识,并以此为行动准则,完成自我的建构,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在世,无非是说与做。有的人说得多做得少,有的人不言不语却从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还有的人既不说也不做,一辈子保持静默。到底哪种人生更理想呢?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多言的病根在气浮、志轻。气浮的人志向不确定,热衷于外在炫耀,必然看上去浅陋;志轻之人容易自满,干什么都没有精进之心,也不会有高深的造诣。

那么,沉默不语是否可靠呢?未必如此。沉默包含了四种危险,如果疑而不问,蔽而不辩,只是自己傻闷着,这是愚蠢的沉默;如果用不说话讨好别人,就是狡猾的沉默;如果怕被人看清底细,故作高深掩盖自己的无能,就是捉弄人的沉默;如果明知内情,还装糊涂,默售其奸,那就是“默之贼”,非常可恶。

人人都想成功,但并非人人都深入思考成功的诀窍。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而人是用心做事的——手只是接受了心的指导。所以,心才是成败的关键。至此,所有大道理都落实到了人具体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上。心学主要是练意念,你的意念决定你看到什么,付出什么,收获什么。贪必败,怯无功。我们只能在物各付物中找到那个恰好。最后,能量守恒定律自会交付你该得的一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导读: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点。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
    小播读书阅读 35,879评论 4 144
  •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可谓诚惶诚恐,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力道仍非常浅薄。能写这篇文章,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
    云之汉阅读 5,363评论 0 15
  • 沈遗想,这场雨真好,它救活了我的蔷薇。 她把几株蔷薇并排种下的时候夏天已经进行到一半了,那本不是俸养生命的好时节。...
    唐家塘阅读 236评论 0 0
  • 不管老师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家长会还是来了。 为了这次家长会,多少天我都无法安然入睡。我假设自己是一名八年级学生的家...
    玫兰妮阅读 456评论 0 0
  • 慢慢来,会不会真的比较快呢?随他。 24岁了,可似乎我并没有存在过。这个世界没有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好或者更糟,我...
    qcppp80阅读 4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