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诉苦,说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皮,总在挑战她的权威。某天在外面吃饭时,孩子随手扔东西,朋友说,"不可以扔了,再扔要接受惩罚了",孩子消停了会儿,又扔了起来,朋友再次警告,"再扔就要打屁屁了。"
岂料孩子走到她面前故意将手里东西又扔在了地上,扔完还笑嘻嘻地看着她,好像在宣战式地说,“我就扔了,你能把我怎么着吧?”朋友气坏了,不动手吧,孩子明知故犯,就是在挑战她的权威,动手吧,周围那么多人看着也很丢人,但看着孩子气人的样子,朋友没忍不住当场爆发了,把孩子一顿责打。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状况,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觉得权威性非常重要,但也想与孩子达到平等的相处方式,常常使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处于两难的境地。
虽然家长要求严格,但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效果,孩子还是会有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说不爱惜粮食,不好好写作业,对于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行径,家长除了只会以暴制暴立威外,也是毫无办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这段话:“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一、孩子挑战父母权威常见的表现
孩子三岁左右会迎来了第一个叛逆期,你会发现孩子总习惯说,“不”,“就不”,“我不要去幼儿园”,“我不要吃饭”等等。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就是要和父母对着干,随着年龄的曾涨,还会出现更多的挑战父母权威的行为。
1、不配合与父母的沟通
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很多时候是敷衍、隐瞒,甚至会有一定程度的撒谎的行为,企图逃避和掩盖自己的过失或者错误。
2、拒绝听从父母的建议
父母说什么偏不做什么,对家长的建议一口拒绝,或者是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进行推脱,处于和父母对立的位置,存在一定的逆反和挑衅的行为。
3、对于父母立的规矩不屑一顾
不愿顺从和遵守家长设定的规矩,喜欢按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对与规矩没有正确的认识,会尝试着打破规矩,或者干脆置若罔闻。
孩子挑战家长权威的表现在生活中也很普遍存在的,可能是时常发生的,很多家长会感到疑惑,我对孩子这么好,都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与其和平相处,为什么孩子却会有如此逆反的行为表现。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正面管教》
二、孩子为什么会挑战父母的权威性呢?
某天孩子外婆想回自己家休息,我和外婆哄着儿子到小区里玩,孩子耍脾气不让外婆走,我示意外婆和孩子告别后就离开,结果外婆刚走出小区大门听到孩子哭,又返回来安抚孩子。
过了一会儿外婆声称要去买东西离开,没走出几米,一听到孩子哭喊,外婆就又回来安慰孩子,最后也没走成。
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你所表现的“爱”是对孩子发展是助力还是阻力呢?孩子会从家长的行为中学会什么呢?家长常表现的几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1、对于所立的规矩执行力差,常妥协
家长希望通过立规矩让孩子有自我行为约束的概念,但很多时候常常是设立了规矩后,又会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而妥协和退让,那么立的规矩有没有任何意义了。比如,家长说晚上前不可以喝酸奶,孩子就哭闹着不吃饭,结果心疼孩子饿肚子,最后还是给孩子喝了酸奶。
2、双重标准,放纵自己,却要求孩子
家长总是严格要求孩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回家先写作业,再去玩。但对自己的行为却没要求,这种双重标准不会使孩子信服,甚至孩子还会产生一些疑惑,到底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呢?进而对于家长权威的挑战也就自然地不可避免了。比如,家长玩手机看电视剧,却告诉孩子快点写业,写完作业才可能玩。
3、教育方式没有统一的原则
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是随性的,心情好的时候态度谦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暴跳如雷,这种没有原则的教育方法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也很难得到孩子的配合;如果同一个行为,妈妈说可以,爸爸又说不行,家长不统一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界限感也变得非常的模糊。
当在教育中孩子不听管教或者不配合时,家长要做的不是责备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更应该是进行反思,观察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寻找解决方案。
三、被挑战的父母要如何做?
阿德勒相信,改变行为的最佳方式是由内而外的,对所有人来说,首要的追求目标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什么是归属感?
“我是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我和别人有连接,是被接纳的,是安全的。”
什么是价值感?
“我在群体中是重要的、是被需要的,我是有意义的存在。”
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特别乐意为家里做贡献,特别想帮忙,无论做得怎么样,这份热情这就是追求价值感的体现。
当孩子丧失了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获取,而他们的行为在很多时候会被成人视作为不当。
1、积极暂停、控制情绪
情绪话题最容易引发共鸣,如何做好情绪管理是很多父母的痛点,“有时候生气起来,恨不得把这熊孩子塞回肚子里。”“自从有了娃,就特别容易着急上火,那一刻必须要吼出来才舒服。”“当了妈以后就没有真正地平静过,不是正在喷发就是准备喷发。”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当你感到自己陷入了愤怒的状态,最好的行为就是“暂停”,避免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积极暂停时一定要让对方知道,我们是在积极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在报复或是逃避。
当有情绪时可以暂停跟孩子的互动,但不要掉头就走,尤其是孩子在婴幼的时期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应当和孩子说清楚:“妈妈现在需要冷静一下,等我情绪缓解了再来找你。”孩子就知道妈妈不是要抛弃自己,只是需要一点自己的时间。
不要试图在生气时解决问题,要确保双方都在冷静的状态下,先处理情绪再去解决问题,没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父母,我们是一直在成长、改进的好父母。
2、保持和善与坚定
管教孩子的基本前提是关系大于一切,把爱和尊重正确地传达出去,才能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良好关系。
”坚定“并不意味着强权,强权称为控制,如果父母经常会命令、控制孩子,追究孩子的过错和责任,将惩罚作为管教孩子的主要手段,就是所谓的“虎爸、虎妈”型。
家长们体验下扮演孩子的角色,想象听到以下话的感受:
”你要听话,要不然就再也别想玩游戏了!“
”现在立刻给我去刷牙!马上!“
”停下来不许玩了!不然我就把你的玩具都扔了!“
”把IPAD给我,快点!“
听了上面的话是什么感觉?
大部分人在听到这些话以后,内心觉得很生气、很反感,还会有些害怕,同时也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说,粗暴地命令孩子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和意愿。现在变换下情绪,再来感受下。
”宝贝,现在要到睡觉时间了,我们睡觉前要做什么?“
”是不是要刷牙、洗脸、洗漱?“
”宝贝,妈妈看到你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我希望你尽快结束游戏时间。“
相信孩子在听了上面的话感受到的是尊重和理解,更愿意配合家长完成。
3、决定怎么做,并坚持到底
如何做到坚定?是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知道要尊重孩子,那么该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呢?达成约定并坚持执行。
在做一个决定前需要提前告诉孩子,你的计划是怎样的,你打算怎么做,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界限在哪里?和孩子事先约定,是对孩子和自己的尊重。
比如家长带孩子去超市,孩子哭闹耍脾气,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的心情都会很烦躁,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出门前,家长需要和孩子说好:“如果在公众场所发脾气、大声喧哗,到处乱跑,我们就要离开超市,等你感觉能做到了,我们再回去继续购物。”
家长需要向孩子明确底线,一旦孩子没有遵守约定,家长就要采取的行动,按照事前约定好的情况做处理,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孩子有所改善,要将约定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到底。
实际上孩子对父母的约定会有一个验证的过程,孩子会试探父母是不是认真的,如果当时没有说到做到,而是反复地催促,孩子就会感到这个约定不是认真的,家长都没有遵守约定,我为什么还要遵守呢?
所以,既然告诉孩子约定是怎样的,家长就该尊重彼此、尊重情形,说到做到,这样才能赋予约定价值,让孩子学会尊重约定并说到做到;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事实上对许多家长来说,和善并不难,但坚定地将执行到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总而言之,家长们说的话是要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
孩子挑战家长的权威,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界限,但管教要有界限。家长需要平和冷静地处理、对孩子的表现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找到最佳的切入点进行干预和引导,使孩子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