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二章赏析
版本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版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常规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牧童认为《道德经》是以辨证法看待自然界的依存关系。后面八十章都是第一章的分类(不同场景)描述。看这第二章也是如此,可似乎后面的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和这以前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不太匹配的,或是因穿简的绳子烂了又或是手抄传承时走了个小神。牧童以为前后两段是硬扯在一起的。
若说一部分说明了自然界的构成形态,一部分則说明人的修性养身。若说一部分是对自然万象的构成的描述,一部分則是对做为自然界一份子的人的认知(矛盾的统一)且附了“律”(如何做得更好)。但咋看咋读咋悟都有点别拗。然牧童亦只是牧童,暂时也只有就“现版”现卖了。
在保持原文大体不变的情形下, 牧童认为第二章前后编排上应是这样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夫唯弗据,是以不去。
注:部分文字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