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第6篇
通过爱走向神的途径
生命的推动多出自情感,在人的很多情绪中,最强烈的是爱。“爱的瑜珈”目的是引导潜藏在人心中的爱朝向神,这是四种走向神的四种途径中最为流行的。“知者”追求与小我之下的大我达成认同,“爱者”则认为感觉比思想更真实,这两者有不同的考虑。首先,健康的爱是外向的,“爱者”坚持神的他在性;其次,他们以自己的每一个成分来崇拜神。他们在爱的瑜珈里只爱神,只是为了爱。产生这种爱并不容易,印度教的神话里的多神形象正体现了神的多面性和超人的威力,然后通过众多神的形象,困于感官的人类精神得以跃升,人们的心才能被召回到对神的爱当中去,将爱意稳定地朝向神。这是“爱者”的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三种特点:一是重复着神的名字的修炼,称为“亚帕姆”;二是反复地,不断地述说爱的变化;三是“爱者”以个人选择的理想形象来崇拜神。
通过工作走向神的途径
“业的瑜珈”是为具有活动趋势的人而设的,即通过工作走到神那里。
从生理学上看,人的身体构造的确是为行动而造。大部分人都必须工作才得以生存,实质上工作的真正驱动力是源于心理而非经济,被迫无所事事是件可怕的事。“业的瑜珈”则是要自己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并有目的性地让每一个动作都朝向神。
从具体行动上,“业的瑜珈”行者有两种模式对待工作,一是知的(知识),一是爱的(献身的服务)。他们认为,工作是超越有限我的工具,每一次对外在世界的作为都会相应地反应到所为者身上。若一直为个人福祉而工作,神将会隔离得越来越远;而不为自己而工作,神就会离得越来越近。
具情感倾向(情感本性)的“业的瑜珈”行者忘我地工作,把每一项工作都变成神圣的仪式,而个人也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没有欲求,人也不会被挫折所击败。一旦对工作没有了企图心,她就不再膨胀自我,这是“爱者”的模式。
“业的瑜珈“知的模式则是理性反省类型(哲学本性)的人所使用的,他们清晰地分辨出有限我和无限我,一边是行动中的有限我,一边是观察中的无限我。这样,她的认同就从有限我转换到无限我,从而也会越来越对有限我的行为产生的结果无动于衷。
“业的瑜珈”行者会去做每一件来到他们面前的事情,他们以安定的态度专心致志地去对待,完成后则不再理会结果。
无论是知的”业的瑜珈”行者,还是爱的“业的瑜珈”行者,他们都致力于大量减少食量,从而限制有限我的增长,让无限我显现出来。
通过心身训练走向神的途径
“修的瑜珈”是为具科学倾向的人而设的,是通过心身试验走向神的道路,用实验室的方式去追求神。他们对自己的心灵进行实验,根据规定的心理训练并观察其主观效应的方式来进行。
印度教义假设人的自我是一个多层次的存有:首先是身体;其次是心灵的意识层;第三是由个人的历史建造出来的下意识领域,当代心理分析尝试去理解的个人已经忘记的以往经历就是属于这一领域,即精神分析。他们认为如果能够挖掘出个人的下意识,就会经验到个人力量惊人的扩张;第四是无限的存在本身。
“修的瑜珈”是一种坚定的拒绝,拒绝日常,拒绝常规,也拒绝平凡存在,此行者在精神上每个人都是非特殊的,普遍的,完美的。“修的瑜珈”带领行者通过体证“内在的超越者”来说明自我四层评估的有效性,具有走火入魔的最坏风险。
“修的瑜珈”是具有八个步骤的实验:
1.身体上的道德准备,包括练习五种戒绝:不伤生,不说谎,不偷,不淫,不贪。
2.精神上的道德准备,包括练习五种教规:整洁,满足,自制,勤勉,对神圣的冥想。
3.身体训练,让身体处于平衡和不费力气的中间状态。印度教义中的84种姿势只有五种被认为是对冥想重要的,其中知名的是莲花式。
4.控制呼吸。
5.专心于一件事而把其余的事摒除。
6.教导不安的心灵专注于指引的对象上。
7.专注深化为冥想,个人主题的自我意识完全消失。
8.三昧,是指人的心灵完全贯注在神那里的境界。
“修的瑜珈”的最后阶段是无限制,心灵继续思想,却是思无物。
印度教鼓励人去试验这四种走向神的途径,尽量将他们结合起来以适应自己的需要。主要的区分是“知的”和“爱的”,“业的”适合这两种,冥想也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