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一个人也得下厨房》,我把“得”改成“必须”,没别的意思,除了完全同意作者之外,还觉得“必须”两字比“得”语气更强。
我最近2年多时间,一直在两个城市(重庆和上海)之间来回跑,算是一种“双城生活”吧。
由于出差时间相当长,所以就以租房代替酒店,结婚二十多年来,又开启了单身生活,起先特别不习惯,平时忙着工作也算充实,可一到了周末,那种既不能工作,孤身一人的日子好漫长,别人巴不得周末永远不结束,而我,周末的最大念想就是:快点回到周一。
都说“民以食为天”,重庆的“食”对我这个南方人是巨大的考验,吃辣顿数一多,就会上火,肠胃也会不舒服,所以非自己下厨不可。
正因为自己亲自下过厨,所以对书里作者介绍的那些厨技,莫不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然。
本书作者明明可以叫外卖,也有太太会做饭,更是不出差,却硬逼着自己下厨,这个,我还是很佩服的,更让人叫绝的是,不但下厨了,还总结出一大套下厨心法,写出一部洋洋洒洒的书来,那就更不是一般的优秀了。
书写得很接地气:准备好哪些厨房用具?食材采购如何进行?(去超市还是去小菜场?各自利弊?性价比?)一直到配菜,刀工,火候,甚至装盘,面面俱到,而且几乎每道菜都插入了作者的幽默发挥和插诨打科,不仅让老菜骨读得喝彩,也让新菜鸟佩服得五体投地,读完自己动手、顺带介绍给女朋友和老婆都不会有丝毫踌躇。
简单如西红柿鸡蛋汤,如何将蛋汤里的蛋花打得又大又散,可是一门大学问。回想自己当初一开始做这道菜,蛋花结成一块块难看不算,锅底还粘着不少蛋块,往往贴着锅底的部分都会烧焦,洗锅很费力,一度为此苦恼好久,最后才明白问题出在打蛋和倒入手法上。
废话少说,直接抄一段作者的心经:
“饭店里的西红柿鸡蛋汤或者酸辣汤的蛋花都非常大,满满一层,但本身又很稀。这样的技术在不会做饭的人看来恐怕是高深得匪夷所思。其实只要肯琢磨,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重得那么复杂,运用基础得知识就可以挖掘出其中的秘密。
打鸡蛋花的核心思想,就是怎么能够把鸡蛋液在接触水面之前尽量分散开,所以人们在打蛋花的时候,都不会把鸡蛋液全部倒进去,而是一点点地倒,边倒边在锅里画着圈圈,尽量增加鸡蛋液和水的接触面。
知道了这个技巧,那么就应该想到它的进化版本:在淋鸡蛋液的时候,我们先按照一个方向搅动汤,让汤旋转起来,然后按相反的方向淋鸡蛋液,效果不就更明显了吗?”
瞧!理工男的强大逻辑思维在这里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且慢,别以为这就是终极境界。继续看作者是如何“深入”并创造出更多“进阶版”的:
“(进阶版1)既然是让汤里的鸡蛋越稀越好,那我们在打鸡蛋之前直接稀释蛋液不就可以了?在搅拌好鸡蛋液之后,在碗里倒上差不多和鸡蛋液等量的凉水 ---- 注意一定是凉水,然后再去打蛋花,效果也是不错的。
(进阶版2)最后,我们还可以用增加汤粘稠度的方式来增加打蛋花的效果。用凉水稀释一些生粉倒在汤里,让汤变得更加粘稠,这样打出的蛋花也会更分散。”
读到这里,很多畏惧做菜的理工男,是不是心理阴影至少可以减少一半?
番茄蛋汤只是很多有趣菜式中的一个小例子,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菜,听作者娓娓道来,让人瞬间会爱上“下厨”这件事,因为每道菜都让作者赋予了一个特殊的意义,比如:
最入门的菜(有本事就把这道菜做坏):凉拌黄瓜
能解酒的菜:醋拌木耳[解酒的关键是醋,所以除了拌木耳,还可以拌黄瓜、海带、唛侧、莲藕、海蜇等
最美味的菜:香菇炖鸡面,受到同名方便面的启发,用自购的食材,做出来的面更好吃
喝了不用娶媳妇:苦瓜绿豆汤,作者借喻学生时代那种娶不了老婆的大“火”气,喝了此汤就完全消解啦
。。。
上面这些菜,哪些是你喜欢吃的,或者你还在为做不好其中的一些菜而发愁?
不多说了,我心里已经痒痒很久,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做“苦瓜绿豆汤”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