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比较烦,因为孩子明年九月就要上小学了,而究竟上哪个学校现在还没有着落。离家近的学校嫌不好,好学校不光离家远,而且还要交钱,而且还不知道钱要“怎样”交。一阵唉声叹气之后,他突然问了我这样一句话:“你也是没打算让你儿子参加高考的吧?!”我一下有点儿反应不过来,怔了半天,弱弱地回复道:“参加啊,为什么不参加?”这下,轮到他吃惊了。
等我回过神来,和朋友讨论该话题的timing早已过去,可我却无法停止思考这个以前从没想过的问题。
周围的中年同事,放眼望去,孩子几乎全在国外留学,有的是高中一毕业就直接“送”了出去,有的是在国内大学读了一两年之后申请了出去。每到快放暑假的时候,就能听到这些妈妈们互相询问:什么时候去美国啊?这次打算住多长时间啊?一起去啊!然后暑假里,就能在朋友圈里看到她们发自美国或欧洲各地的美图。在这种氛围中,好像出国留学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尤其还是大学英语老师家的孩子,本身就比别人有语言和信息优势。
可是,在这种氛围中,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儿子将来也必定会出国留学,或者因为他现在才上小学,言之过早,但更重要的是,我实在不能替儿子决定出国留学到底对他有多好。
就我了解,我的这些孩子在国外上学的同事,自己都是没有留学经历的。那么可以再扩大范围想象一下,把孩子送出国留学的家长们到底有多少是有亲身经历的呢。我们对国外教育的了解来源要么是从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要么是从别的家长那儿口耳相传,虽然说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根据,但总之还是道听途说。但是,我们却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我们对国内的教育太没信心了。
所以,出国留学是被人羡慕的,甚至会给人高人一等的感觉。
记得这学期刚开始的第一堂课,我所教的某学院的一个班有十几个学生特别过来跟我解释说:我们是要出国的,我们的英语课是要在国际班上的,所以你的英语课我们是可以不用上的。虽然上课人数的变动对我倒也没什么影响,但他们说话时的那种优越感还是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想起自己上大二的时候。
那时我们学校和德国的大学合作办了一个中德留学中心,去那里学习一年的德语,然后就可以直接申请去德国留学。当时班里有几个同学直接就退出了正常的本科学习,交了不菲的学费去那里学德语,等待着一年之后踏上德意志的土地。而其他同学表面上不讨论,实际上大家都羡慕得肝儿疼。
时间一晃十几年,这留学潮好像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因为我们对国内教育制度的批判也呈愈演愈烈之势,所以留学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这之中有多少家长是头脑清醒的选择,有多少家长是从众心理,还有多少家长是受到裹挟,我不得而知。
可是,回到最初朋友的那个问题,“你是不打算让你儿子参加高考的吧”,我觉得他在这句话里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参加高考的话,就要死命学习,不光辛苦,还要承担变成“高分低能”的风险!第二层,就算参加高考,考上了国内不错的大学又能怎么样,能学到啥啊?
对于第一层,我是这样理解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件轻松的事,无论在哪里。如果选择不参加高考只是为了不让孩子累着,这未免有些幼稚。而且,一个能把“应试教育”妥妥搞定的孩子,应该不能称之为“低能”吧!
而对于第二层,我纠结了。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叫我告诉孩子,你千万别在国内上大学,啥也学不到,我还真开不了这个口。其一,我其实不认为在国内上大学真的啥也学不到;其二,不是因为我不敢自我批判,而是我害怕,如果我给孩子传达了这个思想,他是不是会变得消极地怀疑中国的一切,不光是教育。而我是希望他深深热爱他的国家的。
除此之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学,考试,上学,考试,上学,毕业,工作,工作,工作,不管去到哪里,应该都是一样的。对于孩子的未来,胸无大志的我所希望的无非是他最后有个自食其力的饭碗,能够自立;期望稍高一点儿就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自立;期望更高一点儿就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够自立,并且生活富足。仅此而已。这些期望的实现好像跟去哪里受教育也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所以,尽管我也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我不会一开始就给儿子设定一个出国留学的光明大道,更不希望自己的一面之词影响了他对人生的把握。他需要自己去体验,去接触,去判断,究竟要不要出国留学,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当他可以给出理性答案的那一天,那他,就可以出发了,永远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