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惊悚的标题。梦想是何等熠熠生辉、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怎么可以妄论扼杀?!
但这就是我曾经看过的一个TED演讲的主题。前硅谷 人、巴西女创业家Bel Pesce告诉我们,如何将我们的梦想掐死在摇篮里。
她提出了摧毁梦想五步曲:
- 相信一夜成名;
- 相信别人会给你答案;
- 相信当成长得以保证时你该稳定下来;
- 相信都是别人的错;
- 相信目标本身很重要。
到这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Bel只在唱反调,用“只要做了这5件事你就可以扼杀你的梦想”,来告诫大家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可是看看这5条,想想自己曾经的那些......不说梦想吧,就说是一些憧憬和计划,想必不少都是惨死在这5个“屠刀”之下。与其说这是“摧毁梦想5部曲”,倒不如说是人之本性的顽劣之处。
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不仅仅是小老百姓心底的小奢望,连各大媒体也在全年无休、孜孜不倦地报道者这样的大小实例,从小明星的窜起到商业巨贾的名贯四海,全社会都在共同创造着极速成名的集体意淫。眼球经济让关注聚焦在惹人惊叹的数字和物质上,而使大家缺乏细心和耐心去甄别那些背后的故事,那些痛苦磨人的付出,那些形单影只的夜晚。也是,与大多数人又有什么相干,八卦和谈资可不比冷静思考有意思吗?
有困难,找警察。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玩笑话。可如今细想想这句话,是否背后隐藏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出现难题和困境,首先并不是自己寻找解决办法,而是马上寄希望于他人?就像看病,确实,在生病的情况下咨询专业意见确是不二之选,但对于并非严重的病症我们也有必要思考为什么自己会生病,是否是环境、饮食、作息等不良习惯引发的,如何通过平时的注意和方法进行调理,避免再次发生或者恶化。简而言之,就是面对自己的难题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学会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若不得再在思考后提出聪明的问题,得到解答后仍要思考别人的解决方法的智慧何在,这样才可能学会解决问题。轻易得到的答案永远不会成为你自己的财富,因为你没有得到方法。
初跑者总会给自己设定一个近期目标,比如以怎样的配速跑完3km、5km,于是进行训练。练习总会有成果,也许两周之后5km的目标配速已经能轻松完成,这个时候进步已经是百分之百了。如果这个时候因为应能保证完成预设目标而自此以5km为标准,那么你将永远只能是个初跑者,永远在5km的赛阶;而那些因为完成了5km,又去努力练习10km、15km、20km公里的人,他们每次到达一个预设目标又开始冲刺更高一级的赛阶,于是他们成为了马拉松跑者、越野赛跑者,甚至是国际运动赛事的专业跑者。这就是安稳与奋进的区别。你可以选择安稳,但是在你的梦想的领域,我想安于现状总是不那么美好的。
我想身在中国式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可能遇见过甚至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摔倒了,在一旁的爷爷奶奶甚至爸爸妈妈连忙跑过去一把抱起有些错愕的孩子,然后转身伸手拍打地面,还说着“都是你不好,看把我们的小宝贝都摔疼了!” 当然了,现在我们是很排斥这种教育方式的,但是殊不知这种将“自己摔倒的过错转嫁到地面”的荒诞思维逻辑确实很多人都有的。追根究底是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所以规则于他人总是更轻松的。但是,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总结教训、规避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而归责于他人,就相当于把成长的机会挡在门外,错的以后还是会错,。
目标就像山顶,实现目标的过程就像登山的旅程。有过徒步登山经历的人都知道,经历千难万难好不容易登顶后的快感可能仅能持续短短的几分钟,甚至更短,但是登山途中的风景、和队友的互动、甚至自己的心路历程反而是更为印象深刻,所以那个过程才是最有意义的。如果在攀爬梦想之巅时,我们一心只在乎哪个山峰,而忘记了旅途过程的重要,可能即便登顶我们也只能感慨的大叫一声“啊!我到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想想就觉得一股索然无味的画面。
当然,我们并不希望摧毁我们的梦想,也不想成为索然无味的人。那么,也许我们可以试试Bel的这一剂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