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书名《财富的逻辑》,就特别吸引人的眼球。因为财富是个人人都感兴趣的话题,财富话题总会令人着迷,也永远令人着迷。
作者提出几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地大物博就算富?勤劳终生为何穷?
财富是什么?财富从哪里来?
是什么是今天的财富创造力发生了如此大的跳跃?实现了此前几千年所没能完成的事?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
难道剥削真的是贫富差距的根源?
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这些问题值击人们的心底。是啊!我们中国上下5000年,一直崇尚的就是勤劳,可是为什么勤劳了也不富有呢?
看来,书的封面、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抓住你的心,让你迫不及待的去了解。
作者陈志武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陈志武,现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以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看到这个序言,就让我激动得热血沸腾,恨不得要马上去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了。
现在回想到书壳上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似乎有些明白了。不是勤劳不好,而是方法不对。
从中国的财务经历来看,从公元元年到1880年,中国近2000年的收入基本没变。但随着晚清洋务运动的深入,中国一步步卷入工业化、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国的财务增加了近五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然是进行了财务改革。首先,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发生了质变。其次,普通人的真实收入翻了几番。最后不仅收入的量有巨变,而且生活内容和品质也发生了巨变。
到底是什么使人的生存能力、财富创造力发生了如此大的跳跃,实现了此前几千年所没能完成的事?又为什么即使是今天,还是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呢?财富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深度”,这体现在“单位”时间所能产生的东西上。
比如原来手工做衬衣,一天时间做一件,但是现在通过机械化生产,平均一个制衣工人一天能做50件以上。南方的粮食蔬菜一年只种两季,现在有了温室技术,一年可以种20季蔬菜。
同一个时间内,产出的东西增加了几十倍。这就是深度。
其次是“广度”。一方面是市场地理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消费品,工业品种类与空间的扩大。
一件手工制作,在本地卖20元,但是拿到美国去卖,可以卖500多元。这就是差价,差价意味着商机。在本地卖,可能只赚十块钱,但是在外国去卖,就可以赚一两百元。这就是跨区域,跨国界卖,能迈出更大的销量,出更高的价钱。
姚明打一场篮球,没有电视、电影的时候,也只有在场的那些人看。现在一场球赛同样是一个多小时,但是全球几亿、十几个亿的人同时观看,这场球赛的价值就远远高于过去。这就是工业革命使人类产生的“东西量"上升,而市场地理范围的拓展是人类创造的东西的“价值量”上升。
最后是“长度”,也就是时间维度。这体现在今天的财富和未来的财富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股票市场还没有充分发展之前,一个创业者再成功,他都得一年一年,甚至一代一代地等待着收获自己创业成功的果实。所以在原来的世界中,成功的企业家也得等上几代才能成为百万富翁。
但是有了股票市场之后,股票使得创业者可以将未来无限多年的收入预期提前贴现。比尔盖茨20多岁时,把部分未来收入预期以证券的形式卖掉,年纪轻轻就成为拥有数十亿美元的富翁。
股票和其他金融证券使人们把收入财富在不同时间之间进行转移,配置变为可能,其结果是缩小了过去收入、今天收入和未来收入之间的差别,把未来收入和今天收入之间的距离长短缩短了,让预期的未来财富能方便的转变成今天能重新配置的财富。
也就是说,现代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从根本上加快了实现财富的速度,使未来的财富也能转变成今天的资本。
当然,财富创造力在深度、广度和长度三个维度的发挥,又取决于一国的制度,包括产权保护体,契约执行体系及市场交易安全的其他制度。各国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差别是其制度质量的最终反映,也是决定国富、国穷的核心维度。这三个维度的生存发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想不到的奇迹。
我有个疑问:
各国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差别是其制度质量的最终反应,也是决定国富国穷的核心维度。
这句话是不是在说,中国在这三个维度方面,需要加强,有待改进呢?
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有兴趣的朋友和我一起来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