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的一场雪,虽说不是特别大,但也兴奋了江南的小伙伴们。抖音、快手朋友圈、视频号雪花飘了一整夜。美是美了,今早起来,那叫一个冷啊,恨不得裹上被子出门。一早出门送完大宝上学,回来买了屉小包子,和老妈就着稀饭,算是早点了。边喝边琢磨,这天气要在山东的临沂,一早喝上碗糁,胡椒暖胃、肉香汤滑该是多美啊。
前段时间央视有一美食节目,叫《无饭不起早》介绍过临沂的糁汤。总觉得蜻蜓点水不够深入,今天我就来回顾下,拉拉馋。
糁汤,又名“肉粥”,一种传统早点名吃,有临沂版、徐州版、宿州版、夏邑版本这几个说法。我在临沂较久,就说说这起源于临沂,现在是当地百姓的平常早餐———糁。
外地人往往不大认识”糁”这个字。其实,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糁”的记载,春秋时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载:“孔子穷于陈蔡,藜羹不糁”。《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从内容和形式上还是颇类似如今的糁。临沂城的糁就是用肉汤、肉靡、数十种中草药、香辛料加麦粒等谷物久煮而成。而“糁”在文字上讲也是说用肉作成的汤羹。
这糁常见分黑白两种,说是黑汤只是颜色稍深,由牛骨熬汤而成。白汤以母鸡鸡骨熬汤,汤色明亮故称白汤。
不论哪种,不外选料、制汤、成糁三步。主要用料以牛骨或肥老母鸡肉、麦米、葱、姜、五香粉、盐、面粉等,其中各家都有秘而不宣的草药香料方。熬煮最讲究火侯功夫,一般自前日下午起至第二日一早,熬煮一夜有余,香气扑鼻,天不亮引得食客排起长龙,也带动了周边炸油条、打烤牌、卖锅饼的生意。为保温,卖糁一般于屋内,筑有一八十至一米左右灶台,磁砖覆面,颇为整洁。当中一大瓮亦足有一百二十公分,此中即为糁汤。灶下有火保温,凌晨卖至近午仍旧滚烫香浓。牛肉糁是切得薄如蝉翼的几片,而鸡肉糁多是已撕成细丝的鸡脯肉,置于碗中,用滚烫的糁汤浇上,再用一根细细的竹签点上少许香油和醋,即成了汤淳味浓的糁汤。
如果觉得不够丰盛,加个鸡蛋,这蛋加得有技巧,蛋花不是煮熟的,而是用滚热高汤直接冲开的。为了避免留下生蛋的腥气,盛糁师傅得有足够臂力和准头,把煮沸的高汤举到半米高空,手腕一扬间,沸汤如飞流瀑布急冲直下,高温与速度兼备,一碗蛋花简直冲得气势如虹。一时间昨夜融入糁汤的陈皮、肉桂、八角、小茴、良姜、花椒等药料香料味迎面而来,忍不住寻个马扎子(山东一种交叉式可折叠矮凳)吸溜起来。
据说解放前,临沂城有8家糁铺,以黄家、刘家、吴家的鸡肉糁和陈玉山牛肉糁最负盛名。1946年,陈毅同志驻临沂时,曾是黄家糁铺的常客。记忆中九十年代,临沂市区的著名糁铺已有数十家,我们常光顾的分为几个片区,说来你可能不信,身在临沂为了一碗自己钟爱的糁能跑大半个临沂城。当然前题是不用上班打卡,早前从事媒体工作比较散漫,故能如此。东片区以远至东关人民医院门东有一糁铺,因太挤去的极少。往回来到东方红广场展览馆一带,以沂州路靠近考棚街的糁馆颇为有名,印象中是牛肉糁,边上烤牌也不孬。往北点就是砚池街,如今好象叫羲之路了,反正是王羲之故居西边靠近竹林桥,八蜡庙街的糁铺,卖鸡肉糁,鸡蛋花冲得极好,就是香油和醋不肯多点。其他北园路农机公司门口糁铺、鲁南制药厂门口,土杂市场那也有不错的糁铺。其他临西五路小林庄糁、临西八路甲鱼糁、义堂回民糁、启阳路糁、桃源大世界东关糁、永昌门南关糁等等,处处有我等赶早寻吃的身影。
人挨着人,肩并着肩,不要高桌大椅,小几矮凳盛碗糁足矣。寒冬凛冽,愈衬得这糁,香浓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