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在银行看到了一个宣传册《〈不宜流通人民币 纸币〉行业标准》,里面讲了12种不宜流通的类型:脏污、污渍、脱墨、缺失、黏贴、撕裂、拼接、变形、涂写、皱折、绵软、炭化。
除了绵软没有图片,其余11种都有对应的样例。看到涂写的时候,想起来好像我小时候也干过这事儿,而且是故意的……
上小学那几年交学费,都是老师提前几天通知,让家长准备正好的人民币,并在每一张的空白处都写上我们的名字,交款当天由学生自己带去学校,老师统一收齐。
我估计写名字的目的,第一是为了统计交款人员,二是为了复核每个孩子的交款金额,三是为了查验真伪。
小时候我就在想,我们每个人都写名字,虽然老师说用铅笔,最后老师会不会拿着橡皮挨个擦掉?而且有人就用圆珠笔写,为什么这么多年我没收到过写有别人名字的人民币呢?
现在想想,小时候的我还是太天真了。写名字的人民币都是面额大的,我上小学的零花钱都是1元,2元钱,上哪看去。
等到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开始有大一点面额的零花钱,人名倒是没看见,不过总会收到一些在空白处印有邪教的宣传语的钱。
那时候邪教也挺猖狂的,我收到过好几次。收到的次数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按照现在的标准,我应该拿去银行更换,可那时候基本上也等不到去换,就已经花掉了。
最近几年很少用人民币,出门到哪都是手机搞定,好像只有每年过年前,会专门去银行取人民币,为了孝敬长辈和给小辈压岁钱。
前几天姥姥还偷偷给我看了她攒下来的一些新版10元人民币,她说这都是新的,得留着。
也就用纸币的时候还能想起来这些趣事,电子支付后就很少有可以留下的记忆了。
铜钱、银锭、黄饼到纸币,人民币到信用卡再到微信支付宝,未来还会出现什么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