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了几篇文章,今天根据反馈在修改,过程中有几个感触,主要是关于给予和接受反馈的。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有一段描述很有意思,大意是说看别人的事情都很容易给予一些批评性的建议,可是却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有哪些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反馈对于修正我们的看法非常之重要。我记得以前因为老是给别人上领导力的课,经常被问到提升领导力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我的回答通常就是勇于接受反馈,领导力是有施予对象的,一个领导好不好不在自我感觉如何,而是被施予者的感受,就如同一个产品好不好,最终还是客户说了算,愿意买而且还愿意持续买,肯定是好产品,否则就是自欺欺人了。当然,领导力会更复杂些,毕竟主要是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因此上级领导的反馈也非常重要,这个假设是层级越高越能知道组织要什么。所以,一个设计与执行良好的360度反馈确实是提升领导力的有力工具。
按道理反馈如此重要是不证自明的公理,为啥接受起来并不容易呢?内心的很多想法会起阻碍作用。
1、批评性反馈甚至是分歧性反馈,被理解为“自己不够好”。对事不对人是一个理想化的原则,实际人与事根本分不开,哪怕说得再清楚,只是这件事情的反馈而不是针对我个人的反馈,只是这件事情做得有问题不代表我就有问题,但是还是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人性吧!多多少少是有希望自己诸事顺遂的幻想,容易把事情的反馈劈头盖脸地放到了对我个人的评价上。柳总看得很清楚,所以特别提倡在联想要“把嘴皮子磨热”,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多沟通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接受别人的挑战与质疑。卡尼曼说了啊,人容易对别人的事情提出不同意见,这也是人性,否则怎么能够显得自己聪明呢?这其实是说,如果意识到反馈重要,那么就需要有胸怀,把话能真真地听进去。这个得练,否则成长会比较慢。
2、深度卷入,敝帚自珍。越是花了时间、精力、思考,越是不太容易接受反馈。比如我写的这组文章,真心花了不少时间,基本上都是舍弃了陪伴家人,一个人在周末时候加班写的。而且,为了写出来,说实话真是看了很多资料,有公司的战略、业务、组织、文化方面的资料,也有柳总和朱总历年来重要的讲话,还有这个方面经典著作和专家学者权威的观点。不光如此,写文章时还要拿捏判断,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得太露骨过于直接,从谋篇布局到事例选取,真是考虑了很多很多。这组文章从2月末萌发想法到最近落笔成文,潜意识里一直在思考。投入如此之大,耗费如此多的心血,那我的状态肯定是和文章谈恋爱了[呲牙]情人眼里出西施,缺点都变成了个性啦。虽然写完之后,搁了一段时间没去动,稍微抽离一下,希望能更为客观,但不是说真爱地久天长吗?今天看,自己还是很喜欢[捂脸]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但是有多少人可以弃过往于不顾,而自己革自己的命呢?真是知易行难啊。
3、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很难形成有效的反馈。以前看人家下棋,一个人下了一招棋,围观者不明所以,甚至还有人评价说这是臭棋,还说了好多理由,可是越往下进行,大家才看明白,下棋者往前看了五步而观棋者只看了三步。投入决定质量啊。拿写文章这个事情来说,那可比下棋还主观,一篇文章的好与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确实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当年《红楼梦》刚出版是被视为禁书因为教人学坏变得奢侈邪淫,现在已然成为无法超越的中国文学的典范。对于一篇文章的臧否,如果只是在观点层面上反馈,确实只是个选择的问题,而无好坏高下之分。写到此节我想起自己当年做编辑,把原著者的文章改得稀里哗啦,为此还与不少作者怒目而视反目成仇,这就是so young so naive!
今天艰难地改了文章,生出不少感概,又把自己看清几分。人生如道场,反思方成长。️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