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带矛与盾,即自带攻击与防备。
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充满了攻击性:“你真笨”“你错了”“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都是因为你”“你看别人家的老公”“你这样太伤人了”……
同时,我们也充满了防备,试想如果有人对你使用以上语言,你会怎么回应:“你才笨呢”“错的是你”“你最好说到做到”“关我什么事”“那你怎么不看看别人的老婆是怎么样的”“你才伤人呢”……
我们随身带着矛和盾,就如同时刻让自己置身于战场,伤害总是难免的。这就是我们的习惯性语言,自带杀伤力。因而大部分表达都是在发泄情绪,或指责对方,而非真正的表达。
要做到无伤害地表达,就要把语言中的攻击性去掉,把“你”改成“我”,把“评判标签”改成“行为”,把“指责”改成“感受及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我信息的表达去掉矛;当对方呈现攻击性时,通过倾听去掉盾。当我们不再传递攻击性时,他人也会为自己负责,并且很乐意改变自己的行为。
上海的一位妈妈跟我分享了发生在她家的一件事。两岁的孩子把筷子扔到地上,爸爸说:“你是个坏宝宝。”孩子不理睬爸爸,继续玩。妈妈说:“宝宝,筷子在地上(描述了行为),妈妈踩到的话会摔跤哦(影响)。”然后妈妈露出担忧的表情(感受)。孩子回应道:“是不是姥姥踩到也会摔跤?”妈妈说:“是的。”孩子弯下身去把筷子捡了起来。
为何面对爸爸和妈妈的话,孩子的回应完全不一样?因为妈妈使用的是没有攻击性的语言,表达的是我信息。
在与孩子相处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如果能做到及时回应孩子,不带攻击性地跟孩子表达,尊重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将会以爱为基础,孩子也会带着爱回应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