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所持的视角是高度决定论式的,这种视角认为我们的行为大多由社会组织所决定。”我们的行为往往并非是真正出于个人的最真实的想法,而是由于社会组织所影响,甚至决定的。
当下,哪个人没有读过(哪怕只是草草浏览一下)类似“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思考”“如何做思维导图”这一类所谓的心灵鸡汤、智慧小文,大抵就是从不上网,也不读书看报,住在山沟沟里,万年不与人交流一句的“老神仙”或者“小奇葩”。
然而,读过那样一篇文章,就能够阅读好一本书?思考出一个问题?提炼出文章的思维线索?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当没有行动支撑,读过,也就仅仅是读过而已,对于个体而言,并非一定会呈现出立竿见影或者潜移默化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乐于阅读、搜索,甚至是与朋友的谈资中不断提及这些内容呢?
私以为原因有三。
1、社会模式的影响。
“社会模式一个民族、国家或国家群体根据国家的基本国情,扎根于民族文化价值标准,形成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道路和调节运行机制的一定式样。”在世界各国,读书都是被推崇的,无论是否在实际上,每个人的真实、有效的阅读量有多少。提倡阅读,视阅读为优秀品质,是一种公认的社会事实。与阅读密切相关的思考、思维导图,也是被人常常用以来装饰自己的重要道具。其中,思维导图看起来是个新兴事物,但是,新兴的仅仅是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而非思维导图的本质,即对思维逻辑过程的呈现。
“人都是社会行动者。这就意味着我们总会根据周围的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当我们处于一个对阅读、思考、思维推崇的社会事实中,着迷于这类文章也就没什么好好奇的了。
2、社会流动的期待。
“社会流动指相对于某人的父母或者在其一生中个人阶层的变动。”社会结构带来社会分层,而社会分层带来不同的角色期待与不同的实际待遇。无论你是否承认,阶层、种族、性别,将影响到你在其他大多数结构中的位置。但是,相对于种族、性别而言,阶层,稍微有一丝可以流动的可能。范进中举,应该是“阅读”对阶层流动的重要性最好的诠释。当范进通过读书,实现中举。个人阶层从穷书生到老爷的阶层流动。直至现今,又有多少个家庭,期望通过子女考上名牌大学,而改变子女所处的阶层呢?怕是不比范进那个时期少!而且,且不说做父母的,期待子女通过阅读来提升阶层。在社会摸爬滚打过的人,又有哪个不期待通过阅读、思考来升级自身,获得可以独傲群雄的社会竞争力呢?基于这种期待,又怎么不会着迷?
3、社会文化的控制。
“文化是人们互动时所达成的一种对世界的共同看法,它是人们一致同意、同感和共享的现实、普遍的想法。”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存在很长时间的观念。成功的人肯定是个爱阅读的人,爱阅读的人一定是善思考的人,善思考的人一定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类似的“真理”造就根植在人与人的互动之中,根植在社会文化之中。因此,当有不同的行为、不同的声音时,就成了一种社会越轨。而社会越轨带给人们的是排斥、拒绝,甚至是死亡。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后果,人们更倾向于服从社会组织文化的控制,选择更加易于被所处组织接受的行为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也无所谓着迷。不过是一种“着迷”的外在表现。
综上所述,其实,所谓的着迷并非是真正着迷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思考”“如何做思维导图”此类文章,不过是追求社会认同,避免被社会所遗弃而已。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社会学的意识》S.布鲁斯